在愛內彼此擔待

期數
3697
刊登日期
2014.12.26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2 月 28 日

每一個民族都有一些獨特的習俗或禮儀,特別在敬天、祭祖、為初生嬰孩祈福等。正如中國習俗中的「滿月宴」或近日流行的「百日宴」,就是為了祝賀新生嬰孩及為父母祈福。按照猶太人的習慣,首生男嬰亦應有他所需履行的各種儀式。他們會在第八日為男嬰行「割損禮」、並給男嬰取名;而在第四十日則會行「奉獻禮」。這奉獻禮包括:母親的取潔禮、為初生男嬰向上主贖回的奉獻。因此,瑪利亞和若瑟便按梅瑟法律上了耶路撒冷:「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路二22)。因為按肋未紀所載:「若一婦人分娩,生一男孩,七天之久,她是不潔的…第八天,應給孩子割損。此外,她還要守度三十三天的潔血期。在未滿取潔的日期之前,不可接觸任何聖物,不可走進聖所。」(肋十二2—4)到了取潔的日期,「她應在會幕門口交給司祭一隻一歲的羔羊,獻作全燔祭;一隻雛鴿或是一隻斑鳩,獻作贖罪祭」(肋十二6);但是瑪利亞及若瑟獻上卻是「一對斑鳩或兩隻鶵鴿」(路二24),因為這是為窮人在法律上所容許的(肋十二8)。如此,聖家所生活的是一眾貧苦人家的生活條件。從路加整本福音的記述中,展現了一套「窮人的神學」或「貧窮的神學」,而聖家屬於這些貧苦的家庭,正好滿全了天主對以色列民族的許諾。這就是默西亞的使命:「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19)。

從當時的社會條件上,猶太人在羅馬殖民統治之下,並不是過著非常合意的生活。在小部份特權階級、一些既有利益保護者的妥協下,大部份人民的生活均備受挑戰。他們均期望默西亞的來臨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但他們有部份人相信用武力、以權威能克服一切,但天主的計劃卻是相反的,祂願意降生於貧窮中、生活貧窮,好能成為我們的典範,使我們在生活上,在對天主的全心信靠中,降服於天主。 

然而,開胎首生的男嬰在第四十日應向上主奉獻以將他贖回,而贖回的奉獻為五個「協刻耳」;但路加在贖回首生上所指出的,並非贖回嬰孩耶穌,而是奉獻給天主。他透過西默盎表現了這份精神:「西默盎就雙臂接過祂來,讚美天主⋯⋯」(路二28)。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反省到:並不是從天主那裏得到甚麼,而是可以向天主交付甚麼!西默盎代表著的是甚麼?「這人正義虔誠,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路二25)。正義:使我們想起若瑟,他們都是按天主的話而生活的人;虔誠:他們的整個生命完全指向天主;以色列的安慰:指出他們的內心與聖殿相當接近,就是渴望與主親密的結合而得安慰。因此,若我們能如同西默盎一樣,我們便能體會到主耶穌的臨在:「因為我親眼看見了祢的救援,即你在萬民之前準備好的: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路二30—32)。主耶穌基督就是外邦人的光明、以色列民的榮耀!這裏,路加取材自依撒意亞先知書受苦僕人的詩歌,主耶穌就是那位「受苦的僕人」:「我,上主、因仁義召叫了你,我必提攜你,保護你,立你作人民的盟約,萬民的光明」(依四二6)、「你要作我的僕人…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依四九6)。因此,以色列民族能透過這位受苦僕人的苦難而得到光明,使他們能獲救恩;並不只是以色列民族,這救恩是惠及普世人群,那些願接受光明的也同樣得救。如此,當我們凝視這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祂為愛而傾流的寶血,便能滌除我們的罪過,使我們得到新生。正是這份十字架的苦難,促使西默盎預言了瑪利亞的痛苦:「至於你,一把利劍剌透你的心靈」(路二35),她承擔了自身在面對主耶穌生命成長中的一切,亦為教會立下了典型,只有透過苦難,我們才能獲得新生。瑪利亞——痛苦之母,為我們祈禱!特別為所有家庭、夫婦,使他們在困難中仍存有希望,因為在主耶穌的愛內彼此擔待,必能獲得所需的聖寵。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