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堂區按領洗論賞罰
(天亞社訊)最近有報導指中國溫州教區一個山區的堂區以領洗人數作為獎罰款指標,受到教區內外的教友關注。然而,採用該方法的本堂司鐸直言,此乃無奈之舉,籲其他地方不要學習。
溫州教區楠溪堂區十二月二日於周宅天主堂,舉行年終教務會議,由本堂黃超心神父向十個堂區的四十五位堂務人員,就一年來的教務情況作總結彙報,其中今年共有四十二人領洗,有二十位教友亡故。
過去十年,總共有三百零九人領洗,一百八十二人亡故。
他又在會上執行了去年制定的堂區獎罰政策,即以各堂區領洗人數的多寡作為獎罰指標:達標的堂區獎勵五百,每增加一人獎勵二百,以此類推;未有人領洗的堂區罰扣堂區全年收入的五成,未達指標數額每一名人數罰款三百,也是以此類推。
會上的小組討論在這問題上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議論紛紛。在各組代表彙報中,有人先指明此項舉措「重點不在賞罰,旨在激發鼓動教友的個人福傳意識,帶動本堂教友們一起有共同目標,努力引人進教」。
事實上,不僅這些堂區代表,就是其他地區的教友,對以福傳成果進行獎罰也引起一些討論,且大多不表認同。
教徒不贊同金錢獎罰
陝西教友若翰對天亞社說,以金錢獎罰作指標會給人世俗化的感覺,未必能推動教友自發福傳,甚至有點令人反感。
曾參加過福傳培訓班的貴州教友德蘭表示,福傳事業是為了光榮天主,拯救人靈,而「福傳員是耶穌基督的『戰士』,他們是為天主作戰,從魔鬼手中奪回人靈,若以金錢衡量他們的工作,那不是侮辱了他們嗎?」
不過,有人從會議大合照觀察到,堂務人員全是生活悠閒的教友,相信神父推行這種方法可能有其原因。
想出這獎罰方法的黃超心神父對天亞社說,他過去在這裡服務都是著重修復、重建教堂,現在已經有七所教堂弄好,在某些堂區的硬件設施上有很大的改善,但在福傳方面卻未能顯著進步,「我感到很慚愧,怎樣延續教會?不知怎面對天主」。
然而,這裡二、三十歲的青年都出外打工,留下的都是婦女、老人,黃神父續說,「他們沒多少收入,學歷低,文化程度不高,對於福傳沒有自發意識」。
他想到社會上的公司都有很多指標,有些「令員工有壓力,但也做成他們的動力」,所以循這方向思考,看看這方法是否也能刺激教友福傳。
至於會否擔心教友害怕罰款而作假時,神父肯定地回答:「不會!我不敢說全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但對於這裡千多名教友,我是全認識的,他們都是很純樸的,不會做這樣的事」。
今年,他們總共有四十二人領洗,有一半是老人,年齡都在六、七十來歲,年青的有七、八位。對於今年的入教數量和質量,神父坦言都不滿意,但表示最重要是新教友不抗拒天主教。
黃神父強調,他不鼓勵其他地方也採用這方法,「每個地方不一樣,總有自己的困難和挑戰,用甚麼方法才算適合,只有他們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