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談韓風】南韓電視節目
近年不少南韓電視節目在香港熱播,南韓人本身也常常看電視嗎?多年前到首爾旅行時,已看到很多人不只在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甚至是在路上行走時,都是機不離手, 透過小屏幕看電視。而現在來到首爾,在這裡看電視最大的享受莫過於選擇之多。
「電視送飯」或多或少表達了香港家庭看電視的習慣,家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酒樓和茶餐廳, 也多附設電視機,在南韓這並不算十分普遍。學生告訴我,邊吃飯邊看電視是不合禮儀的,這兒的家教是吃飯時就要專注吃飯。不過,也有例外的,就是父親享有最大的決定權。隨著獨居或獨身者愈來愈多,現在以電視陪食飯的南韓人也不少了。
電視機在南韓有個別稱,叫「傻瓜箱子」, 本來是表達人們看電視時,明知不真實卻又會跟著笑、跟著哭、跟著憤怒。另有其他說法,例如人們只管看電視而不讀書不工作,或追看無限重複的類同情節等。認識的學生中,有好幾個是家中沒有電視機的,聽說是父母不想他們沉迷看電視。
當然,在這個年代,看電視節目並不用依靠電視機,南韓比香港更早流行用手機和電腦看節目。朋友圈中,也有不少是家裡沒有電視機的。初到首爾生活時,在一對年輕夫婦朋友的家中暫住,那兒沒有電視機,但他們習慣每天用電腦看一輯綜藝節目,讓我開始見識到這兒綜藝節目的趣味和多樣化。
最近在搜尋節目時無意中發現而又使我驚訝的,是一個以「書」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一眾主持向觀眾推薦書籍和互相談論書籍的內容,原來綜藝節目是可以如此簡潔和富知識性。而隨著愈來愈多外國人來到韓國學習韓語,在綜藝節目中出現的外國人面孔也愈來愈多,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是來自不同國家的演出者,以各自的文化角度,討論時下韓國青年的煩惱。
至於韓劇,除了以愛情為主線、以型男美女為號召的一類之外,讓我比較深刻的一類,是反映職場生活和競爭生態的故事。早陣子更有一齣以工會組織、工人抗爭運動為主題的連續劇,在一個以市場主導、重視迎合大眾口味的電視業中,這算是一次大冒險吧。可幸的是,這裡尚存在著這一點的空間和心意。
一個小屏幕讓我對韓國的文化和現況多了一點認識,但我還是比較喜歡透過生活中的觀察以及與人的接觸,多探索這個社會。南韓電視業不但向海外輸出了很多精采的節目,也很成功地為南韓社會塑造了一個相當美好的形象。跳出屏幕,其實這裡跟香港一樣,有很多需要大家了解和關心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