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就是政治問題
近月的雨傘運動,有建制派理解成青年向上流動及房屋問題,甚至有建議政府搞青年議會式的諮詢機構,以為就可降低青年對政府的不滿,其實是在轉移官商勾結、地產霸權等政治問題的不滿聲音。
房屋問題不就是政治問題麼?多年來,政府讓大地產商和近年新興的紅色資本壟斷地產事業,叫土地商品化,即使本來是屬私有產權的地方,政府都讓地產商連結市區重建局動用公權力收歸官有而再作商品化,發展商在成功投標後就建豪宅,市建局和發展商共同賺大錢,不論重建街坊、舊區居民、新樓買家和公屋輪候人士就變成輸家。
市建局行政總監譚小瑩早前出席電視節目,高呼市建局蝕錢,賺大錢的只是合作的發展商,這明顯在誤導公眾。市建局身為公營機構,一直拆唐樓,建成呎價過萬豪宅,間格奇特賺盡,常被公眾垢病。市建局目前資產值已高達二百六十二億,現進行十六個項目中十五個有盈餘,局方推責說發展商出價不高,無講清楚局方是用分紅制賺大錢。以深水埗兩大項目(海壇街/桂林街及北河街地盤與海壇街229A至G號需求主導項目)為例,只要賣樓收益達標,就可分紅高達兩成至五成,這分紅制明顯令局方也會肚滿腸肥。
私樓豪宅愈建愈多,基層公屋卻愈建愈少。今年一至十一月一手樓的成交量為14549伙,高於去年全年46%,今年私樓落成量達15894伙,達八年來的新高,而未來三至四年預計一手樓供應有7.4萬伙,可見這幾年已有相當足夠的私樓供應量。相反,現時有超過二十五萬宗公屋申請,今年公屋供應是回歸十七年以來的新低的9800個單位,實在是杯水車薪,供應遠不及基層市民公屋的需要。
除了市建局外,另一個以公營機構身份賺到盡的就是房協,她自二○○三年起與市建局有六個市區重建合作項目,其中五個都集中在深水埗和長沙灣一帶,其中四個項目集中在長沙灣青山道、元洲街、昌華街、福榮街及興華街一帶(k20, 21, 22, 23),在二○○四年時一併開展,拆毀1285個住戶單位,分別建成喜盈、喜薈、喜漾、喜韻,連同二○一二年推出喜雅,一共提供1257個單位。拆掉唐樓不但沒有為長沙灣區帶來更多可負擔單位,更拆掉了1285個家庭,更帶動區內樓價和租金升幅。兩年前的喜雅平均呎價為$7723,但二○一四年十一月賣出單位的呎價$12935,賺了51%,可見港人港地和提高供應不等於跟可負擔能力有關,相反房協、政府和財團成為推高樓價和租金的共犯,使全港市民受累。
房協六十多年來作為推動可負擔房屋的先駒,包括甲類和乙類的出租單位和夾屋,但從「喜」系列豪宅可見消滅唐樓單位既不能帶來可負擔房屋,跟房協因公眾利益而獲得的公權力不符。
現時特首選舉委員會被四大界別壟斷,當中第一界別以商界、地產和金融界為首,市民完全無法提名選特首,學生、退休人士、家庭主婦等更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界別,將來沿用選舉委員會的組成辦法至提名委員會,即是延續四大界別的壟斷,難以打破商界、地產和金融界的小圈子選舉,那政府的政策制定必然繼續向財團傾斜,官商勾結永無休止。
本欄文章原稿,見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網頁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