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中結出正義的果實
生滿懷熱誠和希望,為國家未來以罷課、集會等和平方式,表達他們對國家的期望。雖然最後遇上了政權血腥屠殺和隨後的嚴厲打壓, 但他們的行動和理想,植根在人民心中,繼續為其理念而努力,期待著在中國的土地上結出民主自由的果實。
香港這片彈丸之地擁有言論自由和三權分立的社會制度,讓民主的種子可以在這小小的好地上結出幼苗。可是,近年政治環境不斷惡化,和平理性的理念受到衝擊。本專題嘗試以兩代神父的觀點,解答教友心中的疑問:「為何堅持平反六四,繼續和平抗爭?」
夏其龍神父:追求普世價值 正義超越暴力
眾多有關六四的紀錄中, 香港教區夏其龍神父的名字頻頻出現。八九六四屠城發生後,他帶領教會全程參與當時的百萬人遊行,並當選為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第一屆常委,在教會內外都走到最前。
「從電視機畫面中傳來的槍聲,子彈和人民受傷的畫面是我最深刻的記憶。」夏神父憶述當時看見原本屬於人民的軍隊,卻對付手無寸鐵的人民,「感到失望和憤怒,因為政府錯失了一個更新的好機會」。
教外,當年夏神父因為代表教區參與《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從中認識了民主派的朋友。教內,他看見學生和人民對民主的追求與教會認為人民有權參與政治、社會廉潔的理念一致,從而推動他以神父身份參與支援工作。
談到為何堅持平反六四,夏神父說:「這是對民主自由和人性尊嚴等普世價值的追求。」多年來為平反六四有何困難?他答:「要求政權為他們自己所作的錯事而道歉是非常困難,但身為香港人, 應該為傷者亡者他們所受的對待而發聲,並要還他們一個清白,不應讓他們的血白流。」
他提及當年參與的群眾都希望推動接近西方民主的理念,但鎮壓後的政府卻繼續實行富中國特色的所謂社會主義「民主」,這無疑是對於西方民主理念關上溝通大門。而香港一直希望先以香港爭取民主作為推動中國民主進程的參考,重新打開溝通的大門,並非以暴力要求改變。
對於和平抗爭的理念,他指「不應以暴力解決與征服暴力,因為它本身只會製做更多暴力和犧牲。要解決暴力,應該超越其本身,以正義和平的方式尋求改變」。他指歷史上有不同抗爭,當中也有包括武力抗爭,其中有很多暴力與犧牲。在過後反思使用武力抗爭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時,經常會發現暴力對社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而且也存在更好的抗爭方法。而擁有二千年歷史的教會認為,以暴制暴只會產生更多的暴力和無謂的犧牲。
夏神父看到耶穌以天主的旨意征服罪惡,而非單靠自身的能力。而且生命是寶貴,亦是天主的禮物,不應胡亂傷害和犧牲,這也是人性尊嚴的表現。他最後指出:「沒有正義的戰爭,只有正義的和平。」
關於年輕一代對於社會的影響,他寄語他們,特別是年輕教友「要清楚辨別時代徵兆,對社會事件作正確的表態和關注,也應認清過去的歷史和理念。透過信仰和相信耶穌基督在十架的救贖,最終會戰勝世上的罪惡」。
張心銳神父:尊重每個生命 建設公義制度
晉鐸未滿一年,「八十後」的慈幼會張心銳神父對六四的印象是一個畫面和一個氣球。「原本十時睡覺,當晚看電視到十二時」。六四當晚,張神父最深印象除了家人臉上的擔憂和恐懼,就是畫面上那輛向著人民前進的坦克,「好深刻就是政府殺人, 這個最無法接受。」當年就讀小學一年級的他拿著大會派發的氣球,和家人撐傘走在大遊行隊伍中,參與了人生中第一次政治運動。
八九民運當年張神父年僅六歲,未有太大恐懼。進入備修院後,他接觸到六四的資料,對事件才開始有深入了解。中學時張神父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中六同學討論氣氛熱烈,形容文科生上課氣氛似大學,不過這場歷史的辯論卻由一名商科老師帶起。「那位老師教經濟學,認為(政府當時決定)正確,整堂課都在談六四」,張神父沉不住氣,站起來和老師激辯,認為當時軍隊面對手無寸鐵的學生,「殺人不是唯一方法」。
廿七年後重談八九民運,張神父堅持平反六四,認為當年學生追求公義制度,特別是為人民爭取公平政制和更好的生活環境,與天主教教會信仰的核心理念一致,「談正義和平最核心的就是生命、人性尊嚴」。他引用教宗若望廿三世的《和平於世》通諭,指教會強調對人的尊重, 並表明公義制度能帶領人走向天主的美善,相反不公義的制度令人無法走向天主。張神父強調公義制度的重要,指自己曾經見過高年級學生故意踢走低年級同學的皮球。細問之下,該學生表示自己低年級時有過同樣遭遇,現時只是照樣重覆欺凌行為。他認為這是明顯例子,反映公義制度概念需要從小培育,學懂互相尊重,才能避免錯誤觀念由中學植根。
即使人們有意識爭取公義,但客觀環境存在很多限制。張神父承認,香港的民主運動難以直接改變內地的政治體制問題,但他認為香港人的討論和對民主的追求能影響內地人對這些議題的討論和認識,「改變總是由下而上的」。
面對同樣局面,現今部份團體不滿和平抗爭成效不彰,採用較為激進的手法,當中甚至涉及暴力行為。張神父指出,教會將抗爭手法分為三類,包括合法的、非法而和平的,以及暴力的, 而非暴力就是教會對抗爭的底線。
教會不能接受暴力傷害他人的行為,這亦是耶穌的選擇。他指現時青年人較重視抗爭效益, 認為這種心態「有時很危險」,青年人需明白暴力並不能改變社會現況。他指出和平抗爭本來就需要長期持續進行,雖然不少革命需要流血, 但他指教會重視人的性命,「死一個人都不應該」,反問若果認為流血無問題,教會與共產黨分別何在?
張神父表示今日的青年人不論思考和辦事能力都比以往高,吸收到的資訊亦比以往多,不過同時因而產生個人主義,不太懂得和別人合作, 特別是近年紀念六四的活動由化整為零,認為影響力被分化,比較難成功,「大家都是同路人, 為何要四分五裂呢?」他認為各人有不同角色, 需要花時間去協調,「否則就什麼也沒有」。
近年香港愈來愈多抗爭運動,天主教徒應如何自處?張神父希望信友在個人層面要分辨及理解社會以及教會的情況,將不同媒體收到的資訊用信仰角度思考,特別是青年教友,否則就容易變成封閉的基督徒。同樣,在團體層面,張神父認為教會同樣需要辨識及聆聽現時社會狀況及需要,反思社會以至青年需要甚麼、是否與他們同行,並繼續爭取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