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扶康會創辦人方叔華神父
扶康會創辦人、宗座外方傳教會的方叔華神父( G . B o n z i)晉鐸五十年,回顧自己的聖召,他說天主的計劃從來無法估計,「我沒想過會被派來香港傳教, 更沒有想過會成立為殘疾及智障人士服務的扶康會」。
為慶祝晉鐸金禧,方神父將於六月十八日至七月三日與信和光成員及其家長到意大利朝聖, 前往其故鄉貝加莫(Bergamo),重訪他出生、領洗及接受信仰培育的地方,他將於那裡舉行大彌撒,分享被派去海外傳教的信息。另外,於五月七日在善導之母堂舉行彌撒慶祝晉鐸金禧,多位扶康會成員及友好參禮。
在香港傳教四十九年的方神父形容自己經歷過三種聖召:加入傳教修會、被派到香港傳教, 以及成立扶康會。
回顧晉鐸三聖召:
傳教 來港 成立扶康會
方叔華十二歲小學畢業後便進入貝加莫的教區修院,修道時有機會認識回國度假的傳教士, 被其傳教生活所吸引,然而母親一直認為他會成為教區神父,他亦為此迷惘,「當時神師表示不用向母親解釋,若海外傳教是我的聖召,天主會讓我知道」。
二十一歲那年,他加入宗座外方傳教會,並於五年後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八日的聖伯多祿聖保祿瞻禮日晉鐸,「一個月後,我收到總會長的電報,派遣我到香港傳教」。
他記得準備升神父前,總會長曾問他想到哪裡傳教,「我表示希望避免到一些須重新學習語言的地方,因為修道時經常學習,很吃力,不想再多花數年時間學習新語言」;最終派遣雖未如所願,但他卻感到欣慰,「因為不是我揀選,而是天主的安排」。
當時方神父先到英國學習一年英語,六七年抵港後學習中文,未幾發現脊骨出現問題。經多番診斷,他於六九年中返回意大利米蘭接受手術,七○年三月重回香港,被派到北角的聖猶達堂擔任副本堂,協助堂區的青年牧民發展。他以為自此可以專心投入傳教工作,豈料半年後舊患復發,需要再施手術,休養期間到清水灣的宗座外方傳教會靜養。
一次又一次的病患所帶來的痛苦與等待, 令方神父患上抑鬱症:「信仰保存了我的生命, 使我沒有傷害自己,但我曾請求天主取回我的性命,那時候,自己有如走進漆黑的隧道中看不見光明。」
養病期間,方神父在會院遇見同會的達碑立神父(E. Tapella),「達神父邀請我協助他到新蒲崗善導之母堂服務,我跟隨他在區內照顧最弱小的兄弟姊妹,亦因著他而成立扶康會,成為回應天主的第三個聖召。」
康復後,神父於一九七○年在善導之母堂服務並學習中文,又在區內探訪傷殘人士、智障人士與長者;每年為智障者舉辦夏令營,先後在彩虹邨、新蒲崗及石硤尾組織青年義工團服務有需要幫助的人。
方神父形容達碑立神父是「天主的工具」去服務智障者,「因著達神父的影響,我感到有需要幫助智障人士度愉快的生活」。可惜達神父於一九七七年遇上交通意外離世,方神父遂秉承其遺願,同年與義工成立服務智障人士的小型家舍「友愛之家」,其後更創辦「扶康會」。
扶康會成立三十九年來,由專門照顧智障者,擴展至現時服務對象包括智障人士、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精神病康復者、職業康復、自閉症及發展障礙人士等。方神父希望推動社區為本, 教育公眾接納弱小者,並凝聚義工的參與,「社會上有許多有愛心的人,他們以自身的專業一起推動社康照顧」。
談到曾遇上的困難,他回憶是當扶康會發展精神病康復者服務,在社區設家舍和中心時遇到居民反對,當時他與同工惟有不斷向社會人士解釋,「精神病康復者只要得到適切援助,也能如常人般在社區生活」。
認識方神父的人,也知道他一直居住在扶康家庭「邂逅軒」與智障人士一起生活,他很喜歡與他們在一起,「當見到他們快樂,我也會快樂」。他又感謝一路上得到同工、義工的支持, 讓其服務最有需要的人這願景得以實現。神父說,樂意繼續順應天主安排,亦為能有機會見證這許多好人好事而感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