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權利知多少

期數
3771
刊登日期
2016.05.27
作者
李大拔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5 月 29 日

李大拔教授本年四月廿一日於塔冷通心靈書舍主講「兒童權利知多少」,活動後他為本報撰寫本文--編者

當我們提及「兒童權利」這個議題, 大多數人都認為兒童未有足夠的認知去判斷甚麼是真正權利,而普遍會取決於某年齡界限為標準。然而,我們又是否能確定達到某年齡便能勝任特定的工作?年齡又是否能界定我們的認知程度及生活技能呢?又以甚麼準則去劃分年齡界限?那麼,值得反思的是單憑年齡去否認孩子的決策權力,而剝奪他們證明有能力完成任務的機會,又是否符合公平原則? 

也許,我們的原意是為了保護他們免受傷害,但過度保護可能妨礙到他們學習新技能,使他們不能進一步提升自理能力,從而阻礙他們達致全人發展。以下有一些實例,可供參考。

「我曾打電話叫救護車,對方突然問我今年有多大,因為我的聲音聽起來像個小孩。我回答他,今年十二歲,然後他要求我讓大人接聽。」以上是一位十二歲孩子的真實經歷(資料來源Young Equals, 2009:9)。透過這個事例,更能說明以年齡作為判斷基準的社會規範,不單奪去兒童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機會,也可能在危急情況下造成危險。

舉出另一個值得探討的事例,某學校的一名女生,於課餘時間在女洗手間內遇見一名陌生人,雖然陌生人的動機不清楚,亦沒有做些甚麼,但女生仍然感到不安,家長們亦十分關注為何有陌生人會闖進校園。事後,在一次家長教師協會(家教會)會議中,有家長要求在課餘時間封鎖校舍內的某些活動範圍,以保護學生。而學生一方則反對該安排,認為可由同學陪同去洗手間,同時提升警報系統,以加強保安機制。家教會的要求是在保護兒童,還是帶走他們的權利呢?若實行了該計劃,除了會阻礙他們的社交發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這亦是選擇了被動的方法去保護人身安全,而非學習有效的應變方法。

另一個事例,一個男孩在某個城市被懷疑盜竊,而被店主抓獲,並打至頭破血流。店主對他說:「你可算幸運,我並沒有報警,否則你將被定罪,留下了犯罪紀錄,前途盡毀。」根據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Convention of Rights of Children, 簡稱CRC)的第40 條法律「在依法判定有罪前,應被認定為無罪」。而普通法亦定明 「Presumption of innocent」,即「任何人未經定罪,不應視為有罪」。但在以上個案中,店主已認定男孩有罪,剝奪了男孩訴諸司法的權利。 

我們是否真正在保護兒童, 
還是在保護自己呢?
 

成年人因為過度保護兒童而限制他們的自由,本是出於愛心及善意,但亦可能會令孩子們變得更依賴,缺乏獨立的能力。我們應該評估孩子的現有能力,從而判斷他們可以參與多大程度的決定。這不僅尊重孩子的能力,同時能增加他們的學習和實踐決策的機會。兒童的父母代子女作出的決定是保障兒童的「最佳利益」,其實只是單純的想法。在一般情況下是對的,但不一定是絕對,否則不會出現忽視兒童和虐待的案件。而且,我們不能確定所有的家長和監護人都確實明白孩子的最佳利益。可能還有一個風險,即成年人會利用「保護兒童」為由來滿足自己的利益。

如何界定孩子的「最佳利益」?這可隨著時間而變化,並取決於孩子的年齡、發育階段、文化和當前的環境等。我們應該考慮孩子將日漸長大成人,他們亦必須學習為未來作出決定。

保護兒童應為兒童爭取更多權利,並不僅僅保護他們的自身安全。早於七十年代初,北美兒童權利鼓吹者Richard Farson 提倡保護兒童的權利並不是人身保護, 而是積極地促進孩子學習保護技能及規則。

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CRC) 第3條說明:(一)孩子的福祉應是首要考慮; (二)照顧或保護兒童要符合規定的標準及法例,特別是在安全,健康及衛生等領域「在父母,法定監護人照顧下,適當的立法、行政、社會和教育措施,必須保護兒童免遭一切形式的身心摧殘,傷害或虐待,忽視或疏忽的照顧」。

慕尼黑兒童事務專員於二○ ○ 五年舉辦的投票, 其中三千名兒童參加了投票, 表示需求的優先權利: 健康的權利(14.8%);休閒和休息的權利(14.3%);獲父母照顧的權利(12.3%) (兒童表達他們很少有時間接觸父母); 當受戰爭和作為一個難民時,有特別保護和援助權利(10.2%);平等的權利(9.1%);教育的權利(8.7%);私人空間和尊嚴權利(8.4%);表達意見及意見被聆聽和獲得資訊的權利(6.7%)。

兒童權利不是任由他們自決,而是使他們能在自己的生活上參與決策,而不是一面倒由成人作決定。這份參與除了使孩子感覺被重視及尊重外,並用時間教導他們內在價值及解難能力,令他們更信任父母及長輩,並懂得尊重他人,因此,保障兒童權利是令社會更和諧及更有歸屬感。

 

  • 作者李大拔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教授及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香港天主教醫生會前會長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