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青年政策——由夢想到咒詛
梁振英今年施政報告出台之先,已有傳出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擬統領一個跨部門的青年政策委員會,處理教育、邊緣青年、勞工福利、青年課外活動如制服團體活動、青年向上流動、房屋以至運輸,還有為年輕人製造創業及就業機會等。政府為博取民眾一時的信任,往往就是誇談跨部門這一手,彷彿就很重視很有誠意。其實施政報告內有關青年的政策了無新意,而現時只泛泛而談,未見政策目標。然而,在這階段只聽其言觀其行,已不禁令人不寒而慄。
最近有人提出為對應青少年對政府的不滿而演變成抗爭行動,遂抄用六七年暴動之後的舊橋辦甚麼青年音樂會以紓解怨氣,業已成為笑談。回看認真談青年政策,不得不提一九八五年國際青年年(IYY)引發的民間機構向政府爭取制定一套全面的青年政策。當時的社會環境正值政制民主化,八四年草簽中英聯合聲明,港人亦開始面對九七回歸及青少年身份認同問題。政府於八六年成立中央青年事務委員會,與民間組織一起研究制定全面的青年政策。政策確認青年人的權利、對社會的重要性及政府有承擔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責任。總的來說,是一系列重發展,重培育,有著良好意願的政策。
可惜在八九/九○年度,建議中的青年政策在無解釋下遭政府否決,而代之以推行無約束力的《青年約章》,由提供青少年服務的機構自願性簽署實行。
青年政策的推行,曾經是青少年服務提供者的一個夢想,亦應該可以從中促進青少年與社會交換期望,達致相互共生共榮。可是,就著青少年發展,政府一向只在科層中自說自話,一如林鄭月娥概念中能有多少個政府部門參與,就反映政策有多全面,全沒在意其中缺失了最重要的部份——與青少年在平權下溝通互相了解。多年來,在青年事務委員會內最多只安插一兩位象徵性的青年傀儡,勢孤力弱地點綴點綴,民政事務局轄下的弱弱的幾個青年議會實在是在建制以外,毫無實權,更無監察性。青年政策的殞滅,更顯示著政府忽視少年的發展。
現在重提的青年政策,已經完全不是那回事!其文字表達的虛幻,實已被特首及建制人士的痴言妄語蓋過,在在捨培育而趨改造,棄包容而務圍堵,令人感受不到關愛的暖意,只覺寒風凜冽。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評彈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是施行批鬥政策的第一炮,何來建制人士掛在口中維穩的包容?如果說是他有表達個人意見的自由,這一是顯示其一向狡辯的作風,要不就是不知輕重。身為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的陳振彬,竟指大學畢業生申請公屋為放棄自己,更誇自己當年畢業工作五、六年就可買樓,一來顯示其歧視公屋住戶,二來將置業至上的價值觀強加於青少年身上,三來缺乏對現今工資遠遠追不上樓價颷升的認知,對年輕人只有責備、輕看而沒有愛心。資助青少年小學中學各一次上內地交流,動機更在於洗腦改造。時下無數文章都指出,難於上樓和上流雖然令青年人苦惱,但挫折感卻源自不能自主的政治——這刻特別是選舉制度,而政府勢必充耳不聞。
政府若要展示誠意,推行以關愛出發的青年政策,重要的不單要聽取青少年的聲音,更要在推行政策上接受市民及青少年的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