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歧視問題 從何入手?
精神病患者在復康的過程中,往往面對不少社會上的負面標籤,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負面標籤會令精神病患者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使他們與社會產生疏離感,令其生活感到壓力,增加他們復發的機會。
《殘疾歧視條例》及《精神健康條例》的制定有助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權利,免受歧視。平等機會委員會作為法定組織,負責監察《殘疾歧視條例》的執行。若精神病患者因為他們的病而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可以向平等機會委員會作出投訴。
筆者早前為平等機會委員會政策及研究主管朱崇文博士作出專訪,知道朱博士研究有關條例之成效多年,發現部份精神病患者雖然受到不平等對待,但往往不敢作出投訴,使社會低估了精神病康復者受到歧視的程況。朱博士一直有參與「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就精神健康議題的討論,並就香港設立精神健康政策提出許多寶貴意見。他認為在現今香港,為公眾提供精神健康教育甚為重要,讓公眾正確認識精神病,才能消除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減少歧視。
朱博士表示現時政府主要從醫療角度看待精神病患者的需要,社區支援的配套服務十分不足。原本計劃在全港十八區成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仍有不少機構未能找到合適地方興建會址,令服務未能有效地推廣。而傳媒在報導社會上的暴力事件時,也經常與精神病拉上關係,且在報導與精神病有關的新聞,常透過誇大和負面的字眼作報導,令公眾人士容易聯想精神病患者為有暴力和無法預計的危險人物,令精神病患者重投社會更添困難。
朱博士認為必須透過政府跨部門的合作和多方配合,包括醫療、勞工福利、教育、房屋、發展局等,才能有效地制定和推展整全的精神健康政策。政府必須有決心,設立有效的決策機制,用全面的政策處理精神健康相關工作;而定期與精神病患者和家屬對話十分重要,以加強對他們的支援。同時更需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和宣揚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攜手建設一個平等、融合和健康的社會。
訪問中得知,朱博士曾在警隊擔任談判專家多年,處理過不少棘手的個案,在平機會的工作又非常繁重,閒時如何保持精神健康呢?原來他熱愛攝影,更會自製不少鏡頭,捕捉美麗的景象,原來欣賞大自然、多留意周圍美麗的事物,能讓我們心境開朗,學懂凡事感恩,原來要建立良好的精神健康,首先要從自己開始。
由明愛全樂軒社工戴希雅採訪及筆錄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