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團體六四研討會
(本報訊)六四事件二十七周年,論者觀察到近年中國政治趨向極權主義,對公民社會的打壓日益加劇,夏志誠輔理主教呼籲教徒要持守真理,用天主的愛支撐社會行動。
研討會題為「從威權到極權的中國現況」,五月二十六日在九龍佑寧堂舉行,由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和多個基督徒團體合辦。
呂秉權:內地黨紀先於司法
講者之一、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說,中國憲法訂明人民民主專政的政體,故對威脅政權者施以不受約束的專政。他說,即使習近平推行依法治國,但黨紀仍然先於司法。
回顧昔日在內地採訪的經驗,呂秉權指出六四依然是內地的禁忌,而在香港,「我們有自由、安逸和安全,都是天主賜給我們」,故有道義責任去追求公義。
張耀良:法律規範卻不護民
另一講者、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副主席張耀良指出,法律不外乎規範與保護,人有遵守法律規範的義務,亦有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 「但在中國,法律只用來規範老百姓,但不用作規範政府,這不是法治,而是以法管治」。
龔立人:強調獨特忽視合一 致使撕裂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從普世運動角度去思考教會在當下的身份和角色。他說,普世運動一方面體現教會的共同性,另一方面肯定各地方教會因獨特處境而產生的差異,故應以道成肉身的態度去投入在地的生活。
龔立人說,近年維護香港獨特性的本土意識冒起,香港的教會沒有中立的選擇,因為進入了香港的教會必須視香港為本位;但如果本土意識沒有普世合一的思維,就會變成排他, 「社會撕裂,正由於強調獨特,而忽略普世合一」。
夏志誠:非暴力追求公義
夏志誠輔理主教勉勵教徒要用非暴力的方法追求公義。他說,教徒要透過祈禱去堅定作為子民的身份,從而得到愛的力量去支撐自己的行動,使用非暴力的方法追求公義。
夏主教強調,行動方法要符合追求的目標,「人要分辨罪與罪人,面對罪,必須予以譴責,但對罪人卻要寬恕」,故在社會行動中不能用仇恨方法,而要以愛的方法,「愛要愛到底,愛情大於仇恨,光明大於黑暗,教徒要持守真理,承擔同行」。
此外,天支聯於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日在六個堂區奉獻「六四」彌撒,讓信徒為死難者及公義祈禱;團體六月四日晚六時四十五分假維園音樂亭舉辦「民主中國」祈禱會,將由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分享。(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