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減少歧視,讓學童健康成長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在四月二十九日的首次會議上成立了五個工作小組,分別就精神健康、家庭、學校、媒體及青年╱大專院校五方面進行聚焦討論,探討在不同層面預防學生自殺的措施。
精神健康工作小組於五月二十日召開會議,委員會主席葉兆輝教授說:「精神健康工作小組提出的建議預防措施適切到位。各委員在會議上進一步討論相關措施,包括促進學生精神健康的工作、優化識別、轉介及支援有精神健康問題學生的機制、為教師提供識別及支援工具和適切的培訓等,並提供不少值得參考的意見。」
筆者作為青少年工作者,固然贊成委員會的建議,優化識別有精神健康問題學生的機制,讓學生更容易使用相關服務。而另一個建議提出為老師提供培訓,筆者卻對這建議的成效有所保留,因青少年不願意使用相關服務未必與教師培訓有關。
根據醫管局及勞福局於本年度四月提供的香港精神健康服務資料,顯示過去三年在醫管局接受治療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人數,兒童(十二歲以下)接受治療的數字遠高於青少年(十二至十七歲)的數字,以二○一五年為例,兒童接受精神科治療人數為17,070,而青少年接受精神科治療的人數為10,660,筆者曾請教資深精神科醫生,他也表示按常理青少年接受治療人數一定高於兒童,因兒童成長後,大部份也需要繼續接受治療,所以青少年接受治療人數偏低絕對值得關注,其中一合理解釋就是青少年不願意接受精神科治療。
這個情況與前線服務觀察吻合,青少年即使感到自己情緒及精神狀態不妥時,他們也未必願意接受精神科治療,因害怕被同學知道會受到歧視,所以寧願選擇不理。根據二○一○年中文大學心理學系與新生會研究二千位青少年對精神病患者的看法,逾五成的受訪學生同意一些污名性的負面看法和行為,例如精神病患者被歧視是平常事,以及自己會盡量與精神病患者保持距離。而最近有立法會議員及著名專欄作家,對精神病患者作出歧視性的批評,及大部份人並沒有就她們帶歧視性的言論予以譴責也反映了反歧視工作有待加強。
故此,委員會沒有討論社會歧視對青少年接受精神科治療的影響並不夠全面。同時,青少年是重要的持份者,委員會理應廣泛諮詢他們意見,而這點在由多個民間團體、教師、社工、心理學家、家長及社會服務機構,組成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發表的學生自殺民間報告(https://goo.gl/bJhb9z)中也有提及。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供稿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