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天主的眷顧
作為基督徒,我們都是在生命不同的機緣下接受信仰,或許我們會有不同的動機:祈福免禍、追求心靈安慰、有求必應、建立親密關係…。但是,無論是甚麼動機, 我們與上主的關係必須以主耶穌基督為核心,且是為能光榮祂。同時,天主介入人類生命的方法也是千奇萬妙,並沒有一定的規律,而是按天主的旨意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益處。但是,無論在任何境況中,天主對人類的眷顧是永不止息!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記述了主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這是主耶穌在旅程中經過納因城時所見到的情景:「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路七12 )。故此,主耶穌對她動了憐憫的心,並向她說:「不要哭了!」(路七13 )同時, 主耶穌不只以言語安慰她,且以行動使她重獲喜悅:「祂遂上前按住棺材,並向着棺材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罷!』這是路加有關主耶穌復活死人的兩個記載中的第一個,而這記載亦預示了主耶穌向若翰門徒所說的話:你們去!把你們所見所聞的報告給若翰: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貧窮人聽到喜訊」(路七22 )。在此,藉著主耶穌的言行,我們體會到天主的眷顧。
此外,我們亦可將這個記載與舊約中厄里亞先知所行的奇跡作一比較:在讀經一所選讀的列王紀上篇中,記述了厄里亞先知如何復活了寡婦的兒子。兩者均有觀念上的相同及行文的相同。首先,厄里亞先知和主耶穌均是經過一座城而在城門口遇見一位寡婦:「厄里亞就起身往匝爾法特去了,來到城門時,看見一個寡婦在那裏拾木柴」(列上十七10 );及後,厄里亞復活了那寡婦的兒子:「上主, 聽了厄里亞的呼求,孩子的靈魂又回到他身上,孩子就又活了」(列上十七22 )。此外,兩個記述中亦有行文的相同,主耶穌及厄里亞均將兒子交給他們的母親:「厄里亞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到房間內,把孩子交給他母親說: 『看,你兒子活了!』」(列上十七23 )、「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母親」(路七15 )。如此,藉著她們兒子的復活重獲生命,她們也能重歸到生活的團體之中。按古代「重男輕女」的習俗,若一位寡婦失去了她唯一的獨生子,她將失去一切的支援!如此,藉著復活這寡婦的兒子,主耶穌安慰了她,且不單是精神上的安慰, 而是生活實務上的支援。
然而,從這兩段敘述的比較中,重點並不是那些婦女, 而是主耶穌凌駕於厄里亞之上。厄里亞為能復活這孩子, 透過禮節及祈禱、呼求天主的德能,且三次伸手,才能藉天主的恩寵而復活了這孩子;相反,主耶穌是直接以祂的大能,恢復了孩子的生命:「青年人,我對你說: 起來罷!」(路七14 )如此的行動使群眾作出了信德的宣認:「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路七16 ),這也是整個記述的高峰。
天主的眷顧能改變人的生命,使人生充滿意義。這意義在福音中已清楚地指出:「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路七16 )。原來,一切恩寵均是天主的主動。祂願意我們藉著恩寵而生活,重整我們生活的秩序,以滿全我們受造的目的。這也是主耶穌在臨別時向祂的門徒所囑咐的:你們要彼此相愛。因為,在愛的互動中,生命不斷趨向天主聖三的內在生活,在那裏享受真正的美善及慈愛。故此,「光榮天主」並不能增添主的榮耀,反而是我們藉此而加強與祂親密的關係。雖然,我們生活在旅途中的教會,會發現很多人性軟弱所帶來的缺陷、傷痕;但是依恃著天主的眷顧,使我們生活在希望之中,仰望天主, 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治療、並在皈依的過程,體會天主的無限慈愛,而光榮祂!
雖然,主耶穌復活了這些孩子的生命,他們最終仍會死亡;但是,在這充滿恩寵的經驗中,我們體會到生命改變的能力。這能力並不在於己力,而是天主仁慈的眷顧。如此,我們便能更靠近天主,捨棄一切自我中心的執着,與聖神合作,為能活出天主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