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嶺南派胡宇基拍賣畫作
嶺南派畫家天主教徒胡宇基最近拍賣作品為明愛發展天主教大學籌款,他說繪畫藝術能夠幫助人體會大自然的靈修,在寧靜中欣賞受造物的美善。
胡宇基是現今在世輩份最高的嶺南派畫家,作品獲二十多間世界著名博物館及大學珍藏,亦是該派代表人物趙少昂的得意門生之一。他於五月的「古意今情」作品展中,展出五十多幅描繪四季風景、花、鳥的畫作,並於五月底拍賣了一幅作品,將用作發展天主教大學的經費。
早年曾任教公教學校的胡氏強調教會有責任推展教育工作,他五月對本報說,期望天主繼續護佑香港青年,讓他們有機會在「天主教大學求學問,學習天主的道理,從而找到召叫」。
胡氏精於刻劃荷花神態,寫盡荷花在煙雨陰晴的美感,他亦如嶺南派參考西洋畫法的長處,發揮國畫精髓。「荷花的特質是出於污泥而不染,具備幽香。我棄用傳統寫法,採用西洋畫法,重重疊疊,帶出豐富的層次,表達明與暗,以凸顯荷花的型態。我認為白色最為優雅,而一般以紅色居多。」他指另一寫畫關鍵是能夠「渲染」出畫中氣氛。
八十七歲的胡宇基一直勤於寫畫,早期更每年舉辦展覽。他指寫畫能夠提升修養,「應平心靜氣去寫,欲速則不達,最忌脾氣差」。他說寫畫不滿意仍要慢慢來,慢慢改善;又要有創意,他本身便喜歡以「新潮」方式描繪山水。
「繪畫的靈修很重要。」胡氏說,繪畫方法也是進入靈修的路徑,他經常採用「寫生」方式,「寫」即刻劃形態,「生」則是創作,「不是照抄,而是將所見化為特別的靈感」:「若能夠感受大自然,就能談笑用兵,豁然開朗。」
他說:「剛過去的復活節對我非常有意義,讓我反思到,繪畫能夠讓人留名,畫作隨時可以呈現畫家的思想,仿如讓人復活般。」
回顧繪畫歷程,原來胡宇基當年「棄武從文」,即使其運動天賦獲學校肯定,他仍拒絕當運動員,全心學習繪畫:「高中時察覺畫家的生命可以很長,九十多歲依然可以作畫,運動員三十多歲就要轉為教練。」
胡氏中學畢業後於一九四七年來港,四九年師承趙少昂,五十年代曾於寶血會德貞女子中學任教美術科。
談到奉教經歷,他說難以想像年輕時為為一時固執而暫不領洗:「那時很想入教,卻不希望教職因領洗而變成『鐵飯碗』,即使找到代父仍不肯入教。」他的決定讓修女失望:修女早為他找了代父和預備了領洗禮物。胡氏於五五年轉到屯門一間非公教學校教書。「後來認清事在人為,故大概於一九五七年,由在天主教學校任教的太太在信仰中陪伴下,我甘心領洗。」
與此同時,胡氏的作品逐漸得到認同,他一九七五年移民美國華盛頓後畫出更多佳作。「那裡的中國人少,我應酬少,可以更專心。」他又說:「寫畫當然需要有靈修和祈禱,這讓人更深刻感受大自然的微妙。」(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