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學生心靈健康調查

刊登日期
2014.06.20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一項研究顯示,本港主流中學學生及內地新來港中學生是最不快樂和心靈貧乏的群體,調查員建議政府把心靈和生命教育納入必修課程。

研究結果於六月十日公布。它是由由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於二〇一三至一四年間進行,訪問了二十八間中學的一萬五千多名中學生,共分四組,其中本港主流中學生佔七成三,內地新來港學生佔一成六,跨境生及南亞裔學生各佔四及七個百分比。

研究指出,個人生活滿足感與心靈健康有密切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本港主流、新來港及跨境生群體,在生活滿足感的評分,以及心靈健康的自評方面低於南亞裔學生。

負責是次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月梅博士指出,結果反映華裔學生輕視心靈健康,且對目前生活不滿。

袁月梅建議政府把心靈教育和生命教育納入學校必修課程,透過跨部門合作,關注本港主流及新來港學生的整全品格和健康生命質素,重建他們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提升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個人對生命意義的關注。

是次研究顯示,本港主流中學生整體上的生活滿足感(六等量表)平均分為四點三四分,心靈健康的平均分為三點二一分;南亞裔學生的平均分為四點七四及三點七二分。另外,在「心靈健康」範疇上,南亞裔學生亦超越其餘三組學生。

在生活滿足感範疇上,南亞裔學生不論對學校生活、居住環境、家庭及朋友等方面都是最滿意和快樂,相反內地新來港學生的分數偏低,尤其對居住環境不滿,情況令人關注。

袁月梅說,香港學校教育側重考試文化,忽視心靈教育,是造成學生心靈貧乏、價值觀扭曲、人際關係破損和自我放棄等的因素。

她亦指出,是次調查的學生群體中,內地新來港學生群體的心靈質素最差,情況已到臨界點,社會必須盡早回應,若再不正視,中學生的偏差行為及精神問題將會日趨普遍和嚴重。(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