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
(本報特稿)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五月一日舉辦「關注夾心中產人士職場精神健康」發布會上,建議社會關注這階層的精神健康,政府牽頭向企業推廣家庭友善政策。
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於去年五月至本年三月進行研究,透過明愛家庭服務屬下單位及網上發問卷,訪問六百八十八位夾心中產人士。並為合資格的受訪者舉行聚焦小組,收集其對關注職場精神健康的意見。
是次研究為探討本港夾心中產人士的職場精神健康狀況,包括其壓力來源、影響和求助等方法。
調查夾心階層
關注精神健康
研究建議,應從個人及家庭、企業職場、服務,以及政策四個層面關注中產人士的精神健康,指出適度壓力有助推動完善處理工作,然而要學習接納個人限制; 面對壓力多與親友傾訴以紓緩情緒;如有需要應儘早尋求專業幫助。
管理層應妥善管理業務與下屬的準則和應對過量工作的措施;營造公平、容許創意、能吸納員工善意意見和建議的工作環境;建立關懷文化、家庭友善政策等。 服務層面上向企業推廣「關懷員工」及「職場精神健康支援」的信息和服務。
政府須向企業推廣「愉快工作間」、「良心僱主」、「可持續人力再生」等職場文化;多關注「職場憂鬱或焦慮症」問題,宜在政策、醫療、企業支援等多作應對措施;制訂合理工時及超時安排,配合現時生活水平的最低工資規定政策保障。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受訪者已婚,八成二月入兩萬元以上,三成一受訪者的月入為五萬或以上;六成一受訪者個人資產在二百萬以下,二成七的個人資產在二百至六百萬以內。
每天工逾九小時
三成人超時兩句鐘
大部份受訪者每天工作九小時或以上,只有三成七每天工作八小時以內;三成人每天超時工作至少兩小時,當中一成六至少超時三小時。
數據反映,工時愈長,工作壓力愈大;受訪者的年齡由二十六歲至四十歲期間,其精神壓力指數維持高壓力水平;單身受訪者之壓力水平明顯較高。
研究亦以世衛精神健康的標準問卷 (S R Q-20)向受訪者了解他們在過去三十天內曾因工作的問題或在工作期間出現個人生理或心理徵狀的狀況,結果反映受訪者除了持續出現情緒上的徵狀,也有生理系統上及日常生活上的障礙,對個人造成困擾。
其中八成九受訪者在「曾想過結束生命」一項表示「經常」 ,表示「間中」佔九個百分比,情況令人震驚。由此看來,現代人普遍生活有壓力,卻忽略了病癥,很多時只求速效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對自己的病癥和精神健康狀況有整體理解。
壓力引負面思緒
情況令人關注
此外六成二人屬「須求助的個案類別」,處高壓力狀態,有明顯程度的職場精神健康問題,惟當中只有二成六確認自己的職場精神健康狀況是「不健康」。
在自評工作能力和效能方面,受訪者表示自己「有能力應付職場壓力」和「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受訪者中,半數人處於高壓力水平並有明顯程度的職場精神健康問題,反映普遍人低估其精神健康問題, 高估個人應對壓力的能力,處於「死頂」狀態。
管理主義與問責制
缺少肯定與鼓勵
另外,受訪者在職場精神健康狀況方面,頭三位依次為:缺乏上司鼓勵、被要求改變工作模式,以及被要求執行工作以外的任務。研究指在管理主義、問責制的鞭策文化下的職場,缺乏肯定和鼓勵。機構對員工的要求和工作模式的轉營,也是受訪者認為影響其職場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
研究指出,普遍夾心中產人士認為能自行處理職場壓力,卻較少求助,報告分析原因時指出,受訪者工時長沒有時間求助、晚間服務不太多;自己本人為專業人士,對尋求其他專業協助之信任程度有限;或基於尊嚴問題抗拒求助;只留意個人職場壓力,卻未察覺自己有職場精神健康如情緒困擾、身心的負面影響等問題; 社會對關注員工的精神健康之意識不高, 員工或憂慮被標籤為有精神問題,或被質疑是有能力完成工作,保險制度和福利等也難以清楚界定其有關職場精神健康的問題。
•資料取自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