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與越南

期數
3773
刊登日期
2016.06.10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12 日

自教廷和越南之間的關係近年有所進展,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可以成為改善中國跟梵蒂岡對話和相互理解的一個模式。可真的這麼簡單嗎? 

任何人只要在這兩個國家花上數天,都會驚訝於兩地的街道、建築物和農田的差異。

事實上, 有形的事實是重要的!而這應該是第一個線索顯示兩國深層次的不同。

在越南,大多數的建築物相對較小,但甚富色彩和典雅。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影響,當地的居民亦非常努力打理自己的房產,以及展示出他們的個人品味。

在中國,城市和鄉郊都由灰色所支配,就算遍布各現代化城市裡的嶄新豪華高塔,都是清一色、只有非常細微差別的灰色,以宣示同質化如何仍成為國家的核心價值。公家機構的大樓亦不能成為例外,以強調國家和房地產之間的和諧。

這個簡單的事實引領觀察家明白到,公民身份和社會和諧在這兩個亞洲國家是如何的完全不一樣。只得佛教的根源和同為共產主義國家的名稱,不足以顯示兩地是相同的。

如果我們查閱歷史, 同樣能注意到越南和中國之間的明顯差別。越南曾重複不斷被殖民統治;相對於中國只是部份時間曾被殖民。越南一直沿著海岸線不斷遷移; 相反, 中國人宣稱有五千年的穩定。即使有關共產主義的夢,各有不同的建構。

越南抓住機會對抗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而中國覺得拯救帝國傳統的最佳方法,是「一個權力中心、一個政治團體、一個家」。

此外,兩國人民面對政治迫害反應截然不同。越南人不會跟自己的土地結合, 當國家背棄他們時,會選擇坐船逃走。然而,中國人大多數寧願吃祖先的土地所出產的莊稼;就算在大躍進時期,他們亦寧願選擇死在自己的土地上,亦不會像十年後的越南人那樣,逃離自己的祖國。

人們互相連結的方法; 一個民族產生自己國家的途徑;公民願意分享產業、土地和財富的理想… … 所有這些因素都帶出一個國家的獨特性。每個平衡點都對建築、房屋、景觀,甚至政治環境和民族主義有直接的影響。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了解和尊重這個國家,人們就不能期望避開跟中國進行一個有耐性兼長期的對話。每次對話我們都要作出極大的努力去聆聽我們接觸的那夥伴。然後,可以把越南當成一個有趣的個案呈現給中國官員。當然我們不可能假裝,越南是中國將會或應該跟隨的一個模式,因為中國不僅僅是「又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而已。

最後, 教廷與中國自開始以來的對話確實極其複雜,逾三個世紀後仍似乎沒有改善。這提醒我們今天的對話如此困難,並不單單是因為現在中國的共產主義本質。我們若真的想去解決問題,以及服務中國的基督徒和其他國民,我們還需要挖掘得更深,甚至可能要改變我們自己。 

  • 取自天亞社
  • 作者陳立邦( M i c h e l Chambon)為法籍天主教神學家,現於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他目前在中國對本地基督徒進行一年的田野考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