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教友總會關愛華榮休

期數
3773
刊登日期
2016.06.10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12 日

教友總會執行秘書關愛華將於六月底退休,臨別在即,她寄望本地數十萬天主教徒能共負福傳使命,成為「福傳精兵」。

關愛華服務教友總會二十多年, 協助該會推動本地信徒的福傳與培育工作。「教友總會的宗旨是要帶動教友去做,而非獨力完成工作。」她早前對本報說:「教友各有不同背景,如果要『全民皆兵』,仍有很遠的路,但若教友總會能感染到所有堂區議會,會較容易達到這目標。」

每年教友總會都會趁新年及書展期間舉辦大型福傳活動;也推動堂區發展「101慕道聚會」,讓教徒邀請身邊未有信仰的人認識教會。她指這些福傳工作都是信徒累積的成果:「初加入教友總會時,當時的神師駱鏗祥神父告訴主教,教友總會『無兵無卒』, 很難成事,胡振中主教答道:二十多萬天主子民都是我們的成員。我們便以此為目標, 將他們變為耶穌精兵。」

關愛華期望教友總會的團隊精神可繼續感染堂區,讓幹事聯繫總會屬會成員,堂區及善會領袖推而廣之,關心眾多信徒。

關愛華最初是教友總會義工,一九九二年擔任執行助理, 二○ ○ ○ 年成為執行秘書。她說,自己青少年時透過公教學校接觸福音,繼而皈依的經歷,讓她學會如何引領人去認識信仰。

她說當時信奉基督教的父親安排子女到天主教學校讀書,促使她皈依天主教。「我小學時就讀方濟會張尊賢神父在九龍塘模範村所建立的學校(聖文德學校前身),校舍位處小山崗,要走逾百級樓梯,同學放學後要從山下運磚到山上,一起砌課室。」她說:「我最欣賞神父的簡樸、勞動,凡事親力親為。」

談到這間木屋區小學的信仰氛圍, 她說:「我很喜歡跟老師週日回校,一起到聖德肋撒堂參與主日彌撒⋯⋯看見高年級同學領聖體,我很羨慕。我們也會到九龍塘方濟會院為神父慶祝生日和瞻禮,以及跟高班學長參與聖體降福。」

小學三年級時,關愛華轉讀天神嘉諾撒學校, 其後又到玫瑰堂跟嘉諾撒修女學道理, 並於六年級領洗。「我在模範村打好了信仰基礎, 由念聖瑪利學校的堂姊做代母。」她後來經堂區教友介紹加入聖母軍, 開始服務教會。

她小學畢業後跟父親學裁縫,再輾轉到夜中學升讀至會考,並投入另一聖母軍支團從事戒毒方面的愛德服務。「戒毒康復者人生經驗比很多年輕人豐富,故此我們會在較資深的前輩帶領下探訪,神師駱鏗祥神父又會提供一些公教報的培育資料。我們一邊探訪,一邊反省分享。」聖母軍的培育經驗讓她學會了不同的福傳及培育方式。

「我從中學習到福傳技巧,知道要怎樣接觸人並宣講信仰。」關愛華說:「不過, 今日福傳與以前的不一樣,須更重視人際間的陪伴與接觸,用言行感染他人;而學校限制比以往大,學校未必能舉辦那麼多宗教活動,學校職工要用心感染學生,不能只靠制度或課堂去陶成信仰,故此老師言行及魅力都很重要。」

教總開展101慕道聚會

關愛華表示組織「1 0 1慕道聚會」的經驗教她難忘:「那時只有兩三位職員,神父帶領義工於教總的中環舊址開展聚會,鼓勵教徒邀請工作機構或身邊的人參與,第一次談理想,第二次是培育,第三次切入主題談信仰。」

她說:「聚會內容串連生活,並非無時無刻談耶穌,參加者不會抗拒。那時每次約有一百至一百二十人參與,團體發展理想而積極。每次會有二十多位工作人員幫忙。」

近年教友總會把「101慕道聚會」推廣到堂區,冀為堂區增添新血,她說:「若由我們為堂區舉辦聚會,堂區不能成長自立,所以我們只會從旁協助,讓堂區主導。」

「我們因著教友總會金禧(二○○八年) 探訪了多個堂區,堂區各有優點── 聖安德肋堂神父很信任幹事,其牧民議會能吸納不同教徒參與其中,教友投入活潑,積極服務;聖本篤堂的牧民議會很成熟,了解教友需要。然而,我們並不會標榜一兩個堂區作為其他的借鏡或模範,因為每個堂區各有其文化,縱然神父調任,教友生活模式仍不變。」她強調堂區各有優點,教徒應欣賞其獨特之處。

關愛華又於聖十字架堂擔任慕道團導師約二十年,目前是堂區牧民議會副會長,她指牧民議會幹事有責任主動聯繫教友,鼓勵他們參與堂區:「最理想的是教友不會只側重於自己參與彌撒是否有得著,而是會關心堂區並反映意見。事實上,每位教友都能貢獻堂區。」 

她表示,卸任教友總會職務後,她仍會透過義工身份,繼續為總會服務;並繼續擔任堂區牧民議會職務及任教慕道班。

她說:「福傳過程之所以精采,是因為天主給人自由去回應福音, 並將之生活出來。」 (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