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透過不義判官和寡婦的比喻,強調時常祈禱的重要性和天主對祂子女的無限慈悲。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 早安!
我們剛剛聆聽的福音比喻(不義判官和寡婦的比喻: 路十八1 ︱ 8 ) 包含一個重要教導:「人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十八1)因此,我們不能只在覺得有需要時偶爾祈禱一下。耶穌說:「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祂於是講了這個寡婦和判官的比喻。
判官是有權勢的人, 應當按照梅瑟的法律作出判決。因此, 聖經傳統將判官描繪為敬畏天主、忠實可靠、沒有偏見、廉政無私的人( 參出十八21 ) 。然而,這個判官卻「既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路十八2 ) 。他是個不義的判官,肆無忌憚,不顧及法律,為所欲為,以己為本。他遇到了一位寡婦的伸冤請求。在當時,寡婦和孤兒、外鄉人同屬於最弱勢的社會階層。天主法律給予他們的權利很容易被人踐踏,因為他們孤立無援,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一個可憐的寡婦孤零零地站在那裡,無人保護她。人們忽略她,甚至不為她伸冤。孤兒也如此,外鄉人、移民也同樣。他們都遭到相同的待遇!這種情況在那個時代很嚴重。面對判官的冷淡,寡婦使用她的唯一武器──不斷地去糾纏他, 要求他為自己主持公道,她正是憑著恆心達到了目的。實際上,判官最終願意答應要求,不是因為他動了憐憫的心,也不是因為受到良心的驅策;他坦承道:「只因為這個寡婦常來煩擾我,我要給她伸冤,免得她不斷地來糾纏我。」(路十八5)
耶穌從這個比喻得出兩個結論──倘若那個寡婦能以她不斷的請求而令不正直的判官屈服,那麼天主,良善公義的天父必然做得更多。「天主所召選的人,日夜呼籲祂, 祂豈能不給他們伸冤」;而且祂不會「遷延俯聽」,而要「快快為他們伸冤」(路十八7︱8)。
耶穌因而勉勵應「不要氣餒」地祈禱。我們大家都有感到疲勞和氣餒的時刻,尤其當我們的祈禱似乎不靈的時候。然而,耶穌向我們保證,天主絕不同於不正直的判官,祂隨時準備滿足子女的祈求,即使祂行事並不會按照我們所希望的時間和方式。祈禱不是一支魔術棒!它絕非一支魔術棒! 祈禱幫助我們保持對天主的信德,即使我們不理解天主的旨意,我們也會信賴祂。在這方面,耶穌本身為我們作了榜樣,祂自己總是勤於祈禱!《希伯來書》記載, 「當祂還在血肉之身時,以大聲哀號和眼淚,向那能救祂脫離死亡的天主, 獻上了祈禱和懇求, 就因祂的虔敬而獲得了俯允」( 希五7)。這句話乍聽起來似乎牽強附會,因為耶穌畢竟死在十字架上。可是《希伯來書》也沒有錯,天主確實救耶穌脫離了死亡,並賦予祂戰勝死亡的徹底勝利,但這恰是通過死亡本身來實現的!談到天主對耶穌的俯允, 我們也想到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的祈禱。耶穌憂苦之極,求天父免去這受難的苦杯,但祂的祈禱充滿對天父的信賴,毫無保留地信靠父的旨意。耶穌說:「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二十六39 ) 祈禱的內容轉移到了次要的地位,最最重要的是與天父建立關係。祈禱的作用正是改變我們的意願,使我們的意願符合天主的旨意,無論祂的旨意如何,因為祈禱的人首先渴望的是與慈悲之愛的天主共融。
這個比喻以一個提問結束:「但是,人子來臨時, 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 」( 路十八8 ) 這個提問要求我們眾人有所警惕:我們不該停止祈禱,即使我們的祈禱沒有得到垂允。祈禱使我們保持信德,若不祈禱, 信德就會動搖!讓我們向主耶穌祈求不斷恆心祈禱的信德,如同比喻中的那個寡婦那樣,使我們的意願符合祂的旨意。在祈禱中,我們能體驗到天主的憐憫,祂是一位與子女相會的父親,充滿了慈悲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