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燒校牧心】豐儉的貧富宴與「蒙眼午餐」

期數
3668
刊登日期
2014.06.06
作者
李惠鳳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6 月 08 日

復活節是天主教最隆重的節日,因為慶祝耶穌基督的死而復生,同時象徵人類能夠從罪惡、缺失中不斷更新和改善個人素質,所以教會提醒教友在四旬期祈禱、刻苦、悔改和守齋。「祈禱」是孩子每天必做的功課;「克己」鼓勵孩子把零用錢投進明愛的愛德捐獻箱;「悔改」令孩子在學校教導下改過遷善,但當學校大部份是非教友學生,怎樣去鼓勵學生「守齋」?

於是,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每年都為全體五、六年級同學舉辦「貧富宴」,本年度更加結合「奧比斯」(為失明人士服務的志願機構)由二○一二年開始推行的「蒙眼午餐」計劃同時進行,讓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除了經濟上的貧富懸殊,在天賦能力上亦各有差異,讓學生明白生活充裕和身心健全已是天父賜予最大的恩寵,教導學生「尊重」和「珍惜」生命,追求「精神富有」。

為了讓學生體驗失明人士生活上的不方便,當日他們首先須用眼罩蒙上眼睛,才可以在黑暗中摸索進入只有燭光照明的會場。活動第二部份是「學習和反省」,主題包括「貧窮無處不在」、「金錢/物質貧窮、能力貧富(健全和殘缺的差異)和精神貧窮(追求滿足私慾,漠視別人的需要或痛苦)的分別」。透過勵志片段、歌曲、分享和反思,教導學生要接納並克服逆境,明白「追求精神和心靈的富足」更加重要。

第三部份就是「貧富宴」暨「蒙眼午餐」了。學生先與鄰座同學二人成為一組,由猜「剪刀、石頭、布」的勝負決定富學生和貧學生。當場地再次轉為幽暗,學生再次蒙上眼睛,老師便開始分發午餐。初時學生都不知道,富學生獲分配兩條美味雞腿,貧學生只獲分配兩個「十字包」。隨後老師邀請富學生舉手示意,是否願意和身邊的貧學生分享食物,而貧學生到用餐時,才摸索著及發現自己獲得的食物究竟是甚麼。讓老師最感安慰的是當日參加同學達二百五十人,但選擇保留食物的學生只有幾位,其主要原因是「自己今天實在肚子餓」和「不知道有甚麼食物」,所以不知如何下判斷。

後來老師訪問部份學生,其中不少學生覺得在黑暗和沉默中進食,感覺非常特別,因為害怕食物會掉落在地上,所以動作小心翼翼;因為覺得食物得來不易,所以更加珍惜;因為看不見食物,要依靠舌頭和味覺,所以感到食物的味道更加細緻,這些都是很難忘的體驗。

當午膳完畢,老師帶領同學反思: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和環境儘管人人不同,世人總愛埋怨世界貧富不均,埋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然而,既然每一個人所得的,都來自天父的賦予,就要相信天父自有特別的安排,一切最終都是美好的。只要心中懷著信德、望德和愛德去生活,就如在活動中介紹的汪明欣,儘管雙目失明,仍能享受生命,不斷寫作和作曲,感恩自己的不幸成為燃點別人心火的「火頭」。當日參加的同學在分享環節中都紛紛認同「追求『精神』和『心靈』的富足」遠勝於計較「物質貧窮」或「能力的缺憾」。

 

•作者為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生命大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