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糖果

期數
3668
刊登日期
2014.06.06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6 月 08 日

人來到這世上,必有許多問號。為人父母者都知道,當小孩明悟初開時,抱著他上街,面對燈紅酒綠,車水馬龍,一定給問個沒完沒了,即使你學富五車也未必應付得來。到他長大了些,知道你不是本百科全書,再折磨你也未必能搾取出甚麼來,問號便留在自家的小腦袋裡盤旋。幸而我們有教育,有圖書館,若孩子不甘懵懂度日或人云亦云,一定終身求索。 

圖書館明窗靜几,乍看是世外桃源,但因為它貯存了人類最重要的問號和答案,封存了歷史和現實裡的種種爭辯與攻訐,是以自古乃是非之地。也許夜深人靜時,無數書本在竊竊私語。會讀書的人不是留意書說了甚麼,而是它想說甚麼。書用文字寫成,人說話思索也須臾離不開語言文字即概念。人感覺到甚麼,喜歡甚麼,都很具體很實在。你要理解它說明它得有理念。理念當然可任人去想,去推敲,去說去寫,但它到底是概念上的東西。世上只有具體存在的事物,把具體的事物抽象成概念,只為方便研究和傳達。但這不妨礙人們把概念顛三倒四地推論演繹,得出自家認可的結論。理念說來都頭頭是道,其實離開了具體,抽象便只是個虛幻的存在,人要把握它,定得回到具體的層面上來。於是人總愛把理念訴諸形象。理念是存在的符號,形象則是理念的符號。是以人總會作夢,夢裡腦袋裡盤旋的東西,不會以概念和理性的方式去呈現,而會把曾在自家眼前發生過的某些鏡頭片段從記憶裡翻出來。不妨把這些形象看自家心緒裡的一張張名片,上面標記的東西看來簡單,背後是活生生的人和事及在意識深層的解讀和感慨。書和我們自己想事說事都迂迴曲折,也充滿誤區和陷阱,理解自己和讀懂一本好書,並不比理解世界容易。

真理是感性和理性的同一,人要活得像個樣子便得超越俗世,但決不「離地」,這需要學習,要走出許多窘惑。如果你找到一本心儀的書,讀時便仿如找到一位品性相似,在智性方面則可互補的朋友。有人把這相知的圓融感受稱為亞里士多德糖果,那些相當抽象的概念和邏輯思辨是可以讓人吃得津津有味的。為甚麼?是因為吃下去之後,想不透的現象變得通透了,眼前的世界逐漸清晰起來,人不再生活在迷霧裡,也無須再和迷霧戰鬥。尤其是,人最難明白的是自己,這些糖果吃下去,便逐漸可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一輩子偏執所為何事?又為何偏執?該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活得更精采?能讓你把心結解開,世上有那種糖果的味道比它更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