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文士的伊甸園

期數
3773
刊登日期
2016.06.1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12 日

 說黃公望不在意山的外觀,未免冤枉。如今,我們仍可在古代筆記中讀到他的同時代人說,他在長居富春山時,雖已届高齡,每當出門「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常「袖㩦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讀《富春山居圖》,也真佩服作者在一幅二丈長,高尺許的畫面中,山川河流近樹遠村的起承轉合安排得那麼奇巧卻又渾然天成。他使用的是董巨常用的披麻皴,間以斧劈皴。筆下是典型的江南峰巒,輪廓柔和,起伏和緩,但山頭常堆滿了巨大的怪石。這是董源發明的描繪江南山野的「礬頭皴」,為他的粉絲們說,已成了「平淡天真」的代名詞,也成了黃公望最鍾愛又最會用的「成語」。但董的「礬頭皴」較圓渾,黃則改為方尖式的巨石。這乍看和實景不符,但富春山色,隔岸遠觀, 輪廓平滑,毫無崢嶸之態,待上山近看,方知山頭多有嶙峋大石,只是全被樹木遮蔽,遠觀看不出來。黃公望著意的,除了向董源致敬, 便是畫自家對富春山地的感受。我在實景中流連忘返,發現此地的地貌相當複雜,若用長焦鏡頭把遠處的山景拉近,慣見的普通山嶺,山勢常只是平淡無奇的一開一合,但此地卻常有五個以上的層次,且每個層次的山勢還互相揖讓。我猜,黃公望當年亦一定很欣賞這個特色。他那《富春山居圖》構圖平淡中常帶奇巧,就充分發揮這地貌的視覺優勢。

一進入人文視野,山山水水就不再是甚麼「大自然」,定然滲透了時空造就的時人氣味。我才不會天真到以為今天我們在富春江一帶所見到的山野,和黃公望所在的年頭是同一模樣。附圖是一幅攝於二十年代的富春江著名景點嚴子陵釣台的舊照,不過百年,此地已面目全非,自五十年代此地建水電站築起了大壩,富春江水位提高不小,如今重修的釣台和新添加的建構,還有多少當年味況?昔間隱者避世處如今人山人海,怒吼的小汽艇插著紅旗巡戈江面,載著找尋刺激的人們呼嘯而過,我忽而想起粵語流行曲中的一句: 「是誰令青山也變,變了俗氣的咀臉?」每個時代的人們都自有其臉相,讓諸如此類臉相的持有者的品味改造過的河山,想辨認出昔間隱者居處味況,要有多少定力視若無睹和在故紙堆裡糾偏解讀? 

但我仍喜歡富春江,雖不可能再找回黃公望在世時的冷僻潔靜,但起碼山還在,水還在。登山捫攀,古樹仍在,巨石仍在,山澗仍在。若你避開人流,有幸在山野小憩入睡,說不定有機會與昔人把臂而談。但我更喜歡逝去高人的畫跡。我猜,我能看到的,昔人更能看到,我明白的,昔人更明白。他留下的大作, 便是他對這真山真水的體會,對如何從陸離世事和芻狗般的人生逃逸出來心境的詮釋,寫時用的是他熟悉的繪畫語言,不妨把此圖裡用筆墨構築起來的山山水水,看作前輩文士心魄中的伊甸園。(「到富春江去讀黃公望」4,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