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艾可一番話

期數
3671
刊登日期
2014.06.27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6 月 29 日

意大利哲人艾可的小說《玫瑰的名字》(Umberto Eco: The Name of the Rose)寫的是十四世紀初葉,發生在意大利北部一所本篤會修院裡的連環兇殺案,主角威廉(方濟會士)是著名邏輯學家,受命到這修院調查。他帶著跟隨他的見習修士阿德索,在路上碰上了聲稱代表院長來迎迓的修院總管。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常在客戶未說明來意之前便就著眼前所見的細節推論人家的身世,這先聲奪人的一招往往令客戶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的威廉修士也一樣,一開聲便從雪地上的蛛絲馬跡,指出總管他們到這兒來,原是尋找一匹可愛的小馬,是院長心愛的坐騎,如今牠跑到甚麼地方去了,你們快派人去,很快就可找到牠。一個鐘頭後,人們果然在威廉指出的地方找到馬,眾人都誇他料事如神,阿德索好生奇怪,便問老師:你明明沒見過這匹馬呀!威廉笑說,能勞動修院總管帶著那麼一大群人去找的馬,九成是院長最愛的馬。但至於這是怎麼樣的一匹馬?他看見馬的蹄印和掛在矮樹上的鬃毛,只知它毛色近黑,較年輕……但「馬」也好「院長最愛的小馬」也好,只是概觀的符號,這樣的馬是不存在的,真實存在的只有具體的馬而不是想像中的馬,當時他也為不能全然知道這馬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苦惱。一小時後,當他真的看到了那匹馬時,才知道推論使自家接近了真相,但決非料事如神。就此,他說了句發人深思的話:「我先前想像中的還未見過的馬的概念純粹是符號,正像雪地上留下的馬蹄印構成馬的概念的符號一樣,這就是說,唯有在我們對事物缺乏完整的認識時才使用符號,或符號的符號。」

找馬的人群當然對所找的馬知道得一清二楚,威廉的「預言」能成為共識,是因為人們把這些具體認知投射進威廉那番只有抽象大輪廓的關於「院長最喜愛的小馬」的概念中。這令人想起現實裡常發生的許多「美麗的誤會」,最戲劇性的,莫如已故冷臉笑匠彼德舒拉的那部名叫《富貴逼人來》(Peter Sellers: Being There)的喜劇電影:有位近乎智障的老園丁,憨厚老實、目不識丁,主人亡故後獨居大宅,日夕只與花木及電視為伍,多年也不與人交往,碰上任何陌生人,對答時只會說些在電視裡學來的模稜兩可的「潮語」,結果歪打正著,人人以為他是個高深莫測、大智若愚的高人,最後還成了大名人。愈抽象、愈離地的概念就愈易讓人投射進各種自我認同的心術,這些年,諸如此類的「溝通」和「宣講」,我們見識過的,也該有不少了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