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光污染研究與短片比賽
(本報訊)光污染不單令香港失去美麗的星空,更破壞大自然及人類生活環境、浪費能源,三間天主教學校最近分別贏得香港大學的光污染研究及短片製作比賽,學生藉此加深認識科學與環保議題,並借助作品鼓勵公眾保護夜空。
港大物理系與香港太空館等機構合辦「光污染研究比賽」及「光污染短片製作比賽」,向公眾宣揚減少光污染的措施。兩項比賽的優秀作品由即日至六月二十七日在香港太空館大堂展出。
光污染研究比賽共有十二間學校的中學生隊伍參賽,參賽隊伍提供光污染專題研習報告,而口頭匯報及頒獎典禮則於四月二十三日舉行。
冠軍瑪利曼中學隊伍研究「光污染與生態系統」,成員鄭穎怡、吳卓熹、廖蔚琳分析不同光源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這次體驗提升了我們對環保議題的意識。香港是否一定要犧牲市民的健康、大自然的平衡和美麗的夜空,才得以維持『東方之珠』之名?城市最閃亮、最吸引之處往往是來自當地人的活力及其獨特的大自然風光,並不是一式一樣的燈光。」她們對主辦單位說:「因此,我們希望政府可立法規管光污染問題,而作為市民的我們則應關注此問題及以行動支持改善光污染。」
與此同時,「光污染短片製作比賽」讓學生透過製作以光污染為主題的短片, 從而了解及思考香港日益嚴重的光污染問題,共有十二份參賽作品;其中亞軍作品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奪得,學生透過螢火蟲母子的遭遇,講述減少光污染對生態的重要;季軍得主慈幼英文學校的作品名為「我城.光污染」。
光污染(光害)是因過度使用人為室外照明,而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等引起的負面影響。人為室外照明包括街燈、霓虹招牌、廣告版照明等。設計不良的室外照明將光線直接照射或反射上天空,大氣中的雲、霧、懸浮粒子等污染物會將這些光線散射開,導致夜空被照亮,可見星星的數目因夜空的對比下降而減少。
根據香港大學物理系的光污染研究計劃分析「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的夜空光度數據,市區在晚上八時半至十一時的夜空光度一般比國際標準光亮一百至一千倍,令香港成為全球光污染最嚴重地方之一。(教)
- 資料取自香港大學網站
- 光污染研究及短片製作比賽:
http://nightsky.physics.hku.hk/KE/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