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青年信徒轉型當廚師
(本報特稿)兩名信徒放棄原有職業,轉行成為廚師,從飲食推廣「永續生活」態度:宣揚環保及愛護大自然的信息,以行動保護天主賜予的地球資源。
原本從事青年牧民工作的黃可喬,與有十六年銀行工作經驗的王承傑,另夥同數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本年一月在觀塘一所工廈開設餐廳。
黃可喬去年離開了青年牧民工作的崗位,到日本學習她喜愛的甜品半年,希望以食物帶出健康生活的信息,「食物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以食物連繫人的生活,從中帶出『好生活』的信息。」
畢業於浸會大學傳理系的黃可喬,一直抱著「把人的故事與他人分享」的信念,現在轉行飲食業,也希望與人分享生命,店舖以「八一〇四」命名,把名稱直排去看意指「拆開了的盒子」,她解釋:「期望進入這所餐廳的人,會把自己的生活盒子拆開,細細檢視或重塑,一起分享生活。」
另一股東王承傑負責餐廳午市及私房菜,他十分重視食材來源,認為每個人都應尊重農民及珍惜天主賦予的土地。
在銀行工作十六年的王承傑,離職前從事銀行物業業務工作,他有感社會愈來愈充斥著「搵快錢」、「賺到盡」的心態,令他思考這是否人生的真正意義,在妻子鼓勵下,他報讀了中廚課程,又試過在農場耕作,體會到農夫的辛勞和付出,「試過一批粟米已長到三個月,突然一場颱風,便失去一半收成。」
後來王承傑辭掉銀行工作,原本計劃成為全職農夫,「我最初只想栽種健康食物。」後來他索性以廚藝配合健康食材,推動健康飲食生活。
作為飲食業的新人,他們決定由選擇食物開始著手,且落力支持本地農畜業,例如本地有機蔬菜、水耕蔬菜,亦購買本地鮮奶、雞、豬肉、菌類等食材,同時支持「公平貿易」的產品,包括蜜糖、咖啡糖、有機果醬等。
他們亦支持良心企業,如來自斯里蘭卡的茶葉品牌,黃可喬指出,茶葉由種植、採收、包裝以至輸出都在原產地進行,「茶葉的品質當然重要,但顧主是否顧及農民和工人的利益,也是我們評定『好茶』的標準。」
餐廳強調「吃的態度」,黃可喬解釋這包含身體、心靈、環境的健康,例如店舖全用二手家具,燈罩也是油漆桶改裝;此外,亦設玻璃回收、交換二手書籍等,「儘管這些與食物沒有關係,但其實概念是同出一轍。」
黃可喬認為,飲食能直接帶出珍惜地球資源的信息,她會與客人分享食物背後的意義,說出食物的來源,希望他們能尊重農民,以及度環保的生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