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不是馬鈴薯
我素來不輕易崇拜偶像的,但唯獨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是我最敬慕的,我也不避嫌地視聖若望保祿二世為我的偶像。這種孺慕之情始於二〇〇四年,我見證了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親臨法國露德,再宣認及慶祝「聖母始胎無染原罪信理」頒布一百五十周年的高峰慶典。
就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被冊封聖品的翌日,我喜獲一份禮物:《天主賜給我們這時代的禮物》(原作者是波蘭仁慈之母女修會,以下簡稱《禮物》),這是集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救主慈悲及聖女傅天娜日記相當分量的一部靈修文集。這位聖人教宗於二千禧年訂立了救主慈悲主日(復活期第二主日),並且冊封了傅天娜修女(St. Faustina)為聖人。
對於救主慈悲的信息雖也有粗疏的認識,偶然,尤其在救主慈悲主日,也會誦念「慈悲串經」,但總感到「慈悲」兩字與我有著一種似近還遠的隔膜。但當我細讀《禮物》一書,特別在讀到傅天娜與天主的深度交談與密切來往時,耶穌承諾說:「即使是最心硬的人,只要誦念這經文一次,便可從我的無限慈悲中領受恩寵。」我冷漠的內心頓時擦出意想不到的火焰:我強烈地渴望慈悲的救主不停地在我心裡叩門,好讓我時刻醒寤準備,開啟我的心門,讓我整個人也成為慈悲的,因為慈悲是發顯愛的門檻,而天主本身就是愛和慈悲的泉源。(參閱《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8號及15號)
約伯本著「即使殺死我,仍然信賴祢」的徹底交託,最終在痛苦中親嘗天主的公義與仁慈。原來只有親嘗過痛苦,才體會到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我離棄了你,只是一會兒,但是,我要用絕大的仁慈,召你回來。在我的盛怒中,我曾暫時掩面不看你,可是,我要以永遠的慈悲,憐憫你;」(五四7—8);原來親嘗過痛苦,才會有勇氣道出「仁慈(慈悲)」這兩個字,並且會不斷地轉變成熱心的祈禱,轉變成一種呼求:「耶穌啊!請祢把祢的慈悲,銘刻於我的心靈,如同一個烙印,好成為我今生和來世的徽號。」(《天主賜給我們這時代的禮物》,58頁)
我曾經由衷寄語一位茁壯有為的青年珍惜光陰越洋深造,幾年過去了,這種學成歸來的企盼至今尚未實現;反而那最遙不可及和不敢奢求的,卻得以圓滿實現,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見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列入諸聖的行列。所以,只要我們勇敢地信,徹底去愛,那一天,我們都一樣發現,令人沉重得難以駕馭的馬鈴薯,竟然會變成輕柔馥郁的玫瑰花。
後語:筆者想在這裡賣關子,《禮物》一書記載了一段有關馬鈴薯的奇跡,令筆者印象難忘。玫瑰花更寓意在審判之日到來前,天主先賜予慈悲的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