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卩」和「節」

期數
3774
刊登日期
2016.06.17
作者
秦 思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19 日

「卩」這個部首也像「右邑( 阝) 」般, 是放在字右邊的部首,不少人把它寫成「阝」,如把「卻」寫成「郤」,這要避免。

「卩」念作「節」。「卩」是甚麼東西呢? 

且先看看這個字的古代字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像不像一個俯首屈膝下跪的人?

「卩」是「人」 )字的變體,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都象一個下跪人形的側面。跪或跪坐是古代人居家閒處時的姿勢,都是雙膝著地跪坐,有如今天日本人跪坐榻榻米般。此外,「卩」也是祭祀時向先人或神明表示尊敬的姿勢。

不過,《說文解字》對這個字卻另作解釋︰「卩,瑞信也。」意謂「卩」是一件可證明持有此「卩」者身份的信物。不過,在古書中,這個解釋的「卩」字,都寫作「節」。

「節」是代表皇帝身份的信物,古代使臣傳達皇帝命令,或出使外國時,必持節為信, 以證身份。漢代使臣持的節,是一根長約八尺(漢代一尺約二十三公分)的竹竿,頂端束著以氂牛尾製成的節旄,故稱「旄節」。

《漢書蘇武傳》記載他出使匈奴時,給匈奴單于軟禁了十九年。在受軟禁期間,他「旄節」絕不離手,以表忠貞。十九年後,他才給釋放回國。這時,他手上所持的「旄節」的氂牛尾,早全部脫落了。

《說文解字》的「節」不解作信物,而解作:「節,竹約也。从竹,即聲。」「竹約」,也寫作「竹箹」,即竹結或竹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