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十五年後

期數
3774
刊登日期
2016.06.17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19 日

經歷十五年後,二〇一六年五月十八日,是我在公立醫院精神科部門上班的最後一天,那一天的感覺特別深刻。

十五年在公立醫院的工作,見過不少奇難雜症,令我在個人和專業上有很大的成長和進步。五年前,我申請了一個由駐院醫生晉升為副顧問醫生的職位,其實我一直沒有視升職為事業上的重要事情,申請卻是不想讓上司覺得我不求上進,而我自己最想做的就是醫治病患令他們康復,所以安於當駐院醫生,相信無論在任何工作崗位,也可做有意義的事。面試後不久,部門主管醫生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已經被挑選晉升了,當時我表現平靜,主管聽到我簡單的幾句回應道謝,便問我為何沒有表現特別興奮,事實上我沒有因升職而感到異常開心,只知道將會走到另一崗位,繼續服務病患者,但醫生應有的態度和工作是不應改變的。

當上了副顧問醫生後,工作量愈來愈多,除了日常的臨床工作外,還要處理一些管理工作,也要指導正在受訓的醫生,亦要負責醫學生的教育,責任很重。每天的工作時間有限,事情愈多,可分配在每件事的時間自然少了。在精神科門診當值時,上午有四小時,往往要見三十至四十位舊症病人,然後為新症病人診症。以三十位病人來計算,假如在新症病人用了三十分鐘,其他每位病人只有七分鐘,每位病人診症之間都有一點時間沒有被用盡,所以實際上是沒有七分鐘的。這少於七分鐘的時間內,醫生要翻閱病歴,然後為病人評估,給他們講解病情和給予意見,有需要時為病人處方藥物,把資料輸入電腦。只有短短的時間,很難在診症完畢後才寫電子病歴,所以不少醫生在見病人時一邊評估,一邊望著桌上的電腦熒幕,在鍵盤上打字,打字造成的聲音, 有時對病人是一種困擾,有病人曾經提出醫生只顧用電腦, 很少看著病人診症。假如我看的病人因傷風咳嗽來求診,可能七分鐘內也可處理,但我負責的病人是有精神情緒問題的,七分鐘是不足夠的。在公立醫院精神科部門接受服務的病人,慢慢地習慣了這種看醫生的模式,登記後往往等候很長時間才可見醫生,見醫生時已習慣了長話短說,很多病人見到等候區有很多病人,又見到醫生桌面堆積如山的病歴檔案,一般會體諒醫生的限制。但作為醫生,我卻對這種診症模式感到無奈,即使反映了意見,現實情況卻是難以改變, 常常有一種對不起病人的感覺,隨着工作經歷越多,這種內疚感覺也越來越重。我曾經嘗試花更多時間在每位病人身上,導致不能在診所關門前完成診症,一方面令病人苦等, 另一方面其他同事陪我「留堂」,可能他們因此感到困擾。

長期處於這樣的工作模式中,覺得不能在這公營醫療制度下發揮所長,更不能接受自己在數分鐘內為精神病患者診症,這種模式令我感到力不從心,身心疲憊。在工作中不斷反省,最後在祈禱中,我找到了方向,離開十五年在公立醫院的崗位,走出一個安舒區,在另一平台開展新工作,希望能夠發揮所長,將更多時間服務病患者和弱小,因為醫生是天主的工具,技能是天主賦與的。即將封聖的德蘭修女說過這話:「我們不能都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做小事。」期望能夠做好每件完善他人的小事。

•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