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是一種生活方式

期數
3696
刊登日期
2014.12.19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2 月 21 日

持續了七十九天的佔領運動終以清場落幕。此刻,支持與反對運動的局外人、有心人,以及對政府不滿的批評聲音,亦不斷呼籲示威團體與政府對話。

雨傘運動早期聲勢浩大,但成果看似不大。政府總是說,如果學生不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對話並沒有用。

社會上許多聲音爭相呼籲雙方展開對話以尋求出路,似認為對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本能。但實際上,對話跟大部分事物一樣,都是經過教育與實踐而成的產物。

一如民主本身,「對話」並非一個概念,反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既然雨傘運動揭示了對話的必要,社會也就應當認真地反省,到底香港教育制度有沒有盡力教導人何謂對話,以及怎樣實踐?

顯而易見,教育制度教授的是在任何社會、架構組織及功能方面都極度需要的辯論技巧;然而,辯論技巧性質上講求的是唇槍舌劍、互相對質,通常是要分出勝負,而且往往出現後見之明。

不同的是,對話首要營造一個安全而尊重的環境,讓人能夠坦率提出問題,互相聆聽,且以彼此理解的態度去設想對方觀點並給予回應。

對話並非修補嚴重分歧的論壇,而是一條道路,以讓彼此了解對方為目標。

第一篇文獻佐證的神學對話出自《宗徒大事錄》(第十五章),當中記載了非猶太人是否必須行猶太人割損禮才可領洗的分歧意見。早期教會領袖在過程中保持緘默,聆聽雙方的看法;他們在討論之前提出問題澄清而非威嚇對方,隨後才進行辯論且作出盡量廣泛的詮釋,並要求各方達成共識。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推動所有人學習,務求促進合作,以及開闢一條向前邁進的道路。

這歷程與辯論過程無關,參與其中是一種要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技巧,而不是某種與生俱來的東西,亦與一般社會的習俗和磨練得來的溝通技巧無關。

雨傘運動背後有一清晰目標,就是追求真正民主,但假若我們以為達到這目標,就能完全滿足數十萬以各種方式參與這場運動的人的動機,那未免太膚淺粗疏。

毫無疑問,民生議題、社會流動、房屋以及種種湧現的問題,都是促使人們參與或支持雨傘運動的主因;要是政府當初願意與佔領市民對話而非辯論,那麼,政府起碼能夠弄清楚香港市民深切關注的事情。

這總比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警方會使用武力清場的講話更有建設性,也比暢順的路面交通更具教化價值。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