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辭】當服從不再是美德
作為一個關心社會及青年發展的公教社工, 一直想透過認識解放神學反思作為基督徒社工如何回應社會結構或政策上的不公義。五月, 很榮幸邀請到甘浩望神父為我們一班基督徒社工分享他的解放神學實踐,他的分享讓本人有很多的反思。在此,我想用解放神學反思最近坊間經常抨擊立法會外東北集會的暴力。
因筆者只是初接觸解放神學, 故只能簡要介紹,如有錯誤理解,請多多包涵。甘神父分享在拉丁美洲及他自己的實踐,都是與貧窮者或受壓迫者一同生活,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一起訂立爭取行動達致解放, 與他們同行,不是高高在上向他們施援手,而是幫助他們有尊嚴地生活。
解放神學中亦有較具爭議的討論,就是暴力可否作為社會改革的手段。傳統上對暴力的理解一般為肢體的暴力行為,而在解放神學對拉丁美洲的處境分析,暴力至少包涵了以下三種形式:一、制度化的暴力。這一種暴力形式是由權力結構所帶動執行,一般來說是完全「合法的」。神學家E. Dussel曾說:「壓迫者、宰制者與帝國主義的暴力,具體化呈現在不公義與壓迫的結構中,使人無法成為人。」這種暴力制度亦是解放神學反省暴力問題的起點。二、反抗或革命的暴力。這樣的暴力,其目的是去取得政權並建立一個公義的秩序,是對制度化的暴力的反抗,是少數人犧牲自我去作出抗爭,這種暴力有其正義的基礎。三、鎮壓的暴力, 此種暴力隸屬於制度化的暴力,並用以壓制反抗的暴力,例子比比皆是,如以國家安全為藉口的種種壓迫手段,基本的人權被剝奪,甚至以法律手段打壓抗爭者。解放神學要控訴的,主要是制度化的暴力。
較少人用解放神學去理解香港的處境,有些人會覺得香港相對於拉丁美洲好像較著重法治及生活條件較好。但甘神父的分享卻提醒我,制度化的暴力在香港從來未缺席。我嘗試用解放神學去理解政府力推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政府官員常掛在口邊的,是要發展就會有人要犧牲;但理解多一點,你會發覺被犧牲的租戶或租地耕種的非原居民村民都是貧窮者,而政府主要諮詢的多是身為地主的原居民,卻鮮有諮詢被犧牲的非原居民村民, 當政府用興建公屋去合理化這個計劃時,在光天化日下有大量得益者,包括很早已囤地的地產商及擁有土地的官員,這種制度化的暴力比起衝擊立法會的暴力行為,更要追究。在之前兩個星期的兩次集會,警方拘捕了村民及與村民同行的社運人士,這班社運人士正正實踐了甘神父分享的解放神學──犧牲自己,與村民一起爭取。
面對這種制度化的暴力,服從不再是美德,讓我們繼續反對這個不公義的計劃。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