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和港民

期數
3696
刊登日期
2014.12.19
作者
鍾寶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2 月 21 日

梅瑟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脫離奴隸生涯,往天主許諾的福地。他們穿過沙漠,橫過荒野,要經過不同民族的地方,其艱苦可以想像。當以民要捱餓抵渴時,便口出怨言,說做奴隸更好,因為起碼有飽飯吃,有暖牀睡。以民認為苟活已足夠。
佔領發生至執筆時已五十多天,支持的人,認為公義、真普選比其他都重要,他們在街頭堅持了幾十天;反對的人,認為民生、經濟、守法最為重要,「有票就袋住先」。這些香港人也認為能夠苟活便滿足。
早前參與堂區培育活動,講者分享社會公民責任時,提出履行公民責任時,要考慮多項因素,包括民生、經濟、環保、公義⋯⋯ 我馬上想起了小時讀過的一篇古文《黔敖嗟來食》。文中的「餓者」不吃「嗟來之食」而餓死了,曾子認為「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詳細內容大家可以找原文來看一看。我要提出的是:究竟一人的面子重要,還是生存重要?很多人,尤其是中國人,認為「生命」當然比「面子」重要。忍一時之辱換來飽餐,值得;不用付出便可以有收獲,這交易極為「著數」。生命放在面子之上。
大家記得瑪加伯下第七章那個母親和七個兒子不肯吃豬肉而被殺的故事嗎?記得達尼爾先知書第三章不肯叩拜拿步高的金像而被投入火窰裏的青年嗎?聖經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故事。孟子也曾提過「成仁取義」。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實在很多。
心理學家瑪斯洛(Maslow)提出人的需求層次有五:最低層是生理需要,為求生存的基本需要;再高的依次是安全感、愛與歸屬感、成就和受人尊重,最高層次的是自我理想的實現。層次愈高,便愈少人可以達到或能夠達到。佔中事件發生幾十天以來,反對的人都把人的基本需要講成「唯一需要」,用來呼召港人去反對佔領,得到不少人支持。
大家認為民生、經濟、交通方便、搵食⋯⋯等等比公義和真理重要嗎?明知是假的普選,大家都認為可以先接受,期望將來有更接近「真」的普選嗎?
「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朋友,在唯一的天主之下,在其他萬有之上的,你認為是甚麼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