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家庭「虎媽貓爸」現象
(本報特稿)明愛一項研究調查發現,過去華人社會以「嚴父慈母」為主,但現今香港家庭角色轉換,母親在家扮演「虎媽」管教的角色,父親則因工作少與子女相處,為保持良好關係而成為「貓爸」;調查機構建議父母管教方法須一致,勿一嚴一鬆。
香港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十二月二日公布於二○一一年九至十二月期間,聯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科學系進行的「香港青少年發展和家庭狀況」問卷研究,訪問了逾二千名十二至十六歲的青年。是次結果顯示父母的管教方法、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明顯的影響。而明愛並就結果於一二年起,舉行促進家庭關係及家長管教的活動及小組。
調查研究依據家長對子女的行為規範、心理控制以及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管教模式」作出分析。報告指青少年感到母親以「行為規範」及「心理控制」的程度比父親高,父親則多用中國傳統價值觀如主張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的觀念來管教子女。
結果顯示,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愈高,子女心理健康愈好。相反,父母愈管教嚴厲,子女心理健康愈差;另外,青少年感到父親的關懷程度相比母親高,至於母親則以管教為主。
研究報告並指出,若父母的婚姻關係包含更多「正面互動」元素,子女心理健康愈好;互動元素包括七成子女認為父母經常「晚飯時有交談」,六成六人認為「父母對對方有信心」,逾半子女覺得父母經常「表示對方是稱職的伴侶」及「欣賞對方」;近五成七子女則覺得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亦會平靜地商量。
研究又發現夫妻關係良好,父親愈能發揮關懷子女的功能;母親則不論夫妻關係是否良好,也能發揮關懷子女的功能,研究指這與母親多扮演主要管教的角色有關。
負責進行研究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霍鴻桀博士指出,結果或與父親較多專注工作,與子女相處時間較少,故傾向與子女保持良好關係,而母親在家庭中多擔當「嚴母」角色管教,形成了「虎媽貓爸」現象。他又表示,香港以中國傳統價值觀為主導,父母若多以此方法管教子女,子女愈能適應學校及社會要求。
明愛社工就上述調查結果提出建議,指家長可透過行動及言語向子女表達欣賞、鼓勵及關懷;切忌用打罵、威脅及過度保護來控制子女服從自己。
香港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督導主任黎陳妙冰指出,父母的管教方法須一致,避免「一嚴一鬆」;子女亦須明白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她指過去明愛為家長推出相關工作坊,以提升父母管教效能及夫妻關係,藉以促進子女的心理健康。
另外,報告亦建議學校按學生及家長需要,舉辦促進家庭關係及家長管教的活動和小組。政府應增撥資源,強化婚姻及家庭支援服務,並透過跨專業介入提供離異家庭的調解及子女管教服務。
育有兩子的黃葉敏兒在兒子中學時,參與學校提供的家長管教工作坊,讓她反省在管教兒子時應留意其品格強項,並藉此多作鼓勵,而非只是責備兒子的缺點。
黃太說,長子讀書成績理想,幼子則個性外向、不受管束,她常因此責備幼子的行為。她參與明愛的「正向心理學」後,明白到凡事應從正面出發,「我鼓勵幼子多參與學校活動,發展領袖才能,協助他找出個人方向,並學會多讚賞他。」她說,凡事採取正面態度能影響幼子的信心,令他更投入學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