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冬與湯圓
親愛的余神父:
從報章得知你要返回家鄉愛爾蘭安享晚年,教我依依不捨;亦聽聞你的身體不太好,使我擔心起來。中國人有句說話:「冬大過年」,冬至是華人的重要節日,比過農曆新年更重要,是家家戶戶團聚的好日子,一家人圍繞着放滿了各式各樣的菜餚餐桌吃飯。
秉承南方人的傳統,晚飯後就是吃著甜津津的湯圓,取其寓意「團圓」。如今重返家鄉,不知道你的心底裡頭有沒有像吃湯圓諸般那種甜絲絲感覺?畢竟你在香港教區已服務了半個世紀,應該回家團聚。
九年前,你曾在我的畫展開幕禮擔任剪綵嘉賓,我仍記得開幕禮點點滴滴的細碎片段。當天你穿著整齊筆挺的西裝,笑容可掬,坐在嘉賓席,專心聆聽我的創作心聲。是的,我有一個心願,盼望將來組織一個公教藝術家團體。沒有想過你依然記得我的心願,還替我查詢相關資料和給予意見,可惜至今仍未能成事,已撰寫了「公教藝術家團體」的計劃書,請繼續為這心願祈禱。
香港的街市附近都會有許多包羅萬有的食肆,一到中午時段,佈滿了為求果腹的寫字樓職員和工人魚貫進入食店。如此情景,從這幅畫《晚餐》(Dinner,圖)可以看到類似畫面。畫中描繪當時天寒地凍的俄羅斯,工人們迅速地咀嚼一碗熱騰騰的食物,趕緊地回家休息,繼續明天的工作。這種各人自顧個人「即食式」的晚餐,緊繃的嘴裡只有一支鐵湯匙塞進著,只嘗到那股難吃的鐵腥鰛鰛的味道,沒有甚麼甜情蜜意的「團圓」。
弗拉基米爾•馬格夫斯基(Vladimir Makovsky 1846-1920)是一位俄羅斯著名畫家。早期創作風格以社會主義和現實主義為主,晚年轉為寫實傳統風格。馬格夫斯基筆觸流暢,豐富畫面能表達出有如戲劇般精采細膩的情節,常常繪畫社會中的一些低層人民生活作品,這幅畫《晚餐》是其中一幅,反映了貧富不均、流離失所的影子,很多人民沒有「湯圓」可吃。
常言道「食得是福」,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吃東西,否則必定死亡。突然想起魔鬼試探耶穌將石頭變成麪包的故事,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四4)我們生活並不是只為求自己溫飽,而是為求別人也得到溫飽而交付自己的愛,就像你一樣,曾幫助許多絕望的人解決困難而犧牲了自己,否則與一頭豬的行屍走肉生活沒有兩樣。
再一次感謝你,在我痛苦時,你像慈父般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慰藉,使我在低潮中重新振作。冬至,能與家人齊齊整整、開開心心地吃著一碗熱騰騰的湯圓,互相關心問好,家庭團聚是人們基本的渴求。但願世上所有人能嘗到「湯圓」的甜香,與家人早日團聚,團圓醇美的餘韻永駐在心頭裡。
祝願你身心愉快!
你的晚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