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義
瑞士於剛過去的六月五日公投中否決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雖然瑞士並非首個提出這個構思的國家,卻率先為此舉行公投。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原意是確保每位公民每月可領取一筆相當不錯的收入,好能度有尊嚴的生活。
有人認為,社會愈科技先進,愈難用傳統方式聘請員工,因此需要引進新的方式支持勞動人口。
現代社會以機械人和自動化工序去代替人類的勞動力,未來亦有可能再進一步取代。然而,政府不能就此簡單地遣散工人,雖然瑞士的公投一如預期,只有不足四成人支持新構思,但據調查顯示,有相當高比例的年輕人認為,在他們有生之年會看到瑞士引入這個收入模式。
無條件基本收入模式最前瞻之處,是它創造全新的社會結構範例。這個模式的原意不是叫人們不做事待別人供養,而是要使人人自願工作。那麼,傳統上支付薪水的模式不再是人們工作的誘因,反而問題的關鍵是:能否找到新的方式去鼓勵眾人貢獻社會?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無條件基本收入模式能促使人正視社會上早已存在許多無報酬服務,並且肯定這些服務同樣能有利於社會發展。這個模式對於教會、非政府組織及慈善團體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這些機構的特點之一就是啟發人從事志願服務。
假若瑞士的新構思有朝變為事實,必然會造就新領域、新類型的參與模式,讓人們能以另一種形式取代工資。這新模式包括服務鄰人、國家和全球化社會,以啟迪思維,而不光是受制於經濟需要。
社會訓導一方面肯定勞動報酬推動個人及社會發展,另一方面鼓勵人因應社會發展為工作賦予更適切的意義,同時認清自己在教會和社會的職務,正如聖若望保祿二世在《工作》通諭中指出,「人在現代世界的普遍情形,根據不同的地理、文化和文明來研究和分析,要求我們去發掘人類工作的新意義」。(2)
雖然瑞士公投失敗,但卻是個勇敢的實驗,將這個觀念放進人們的腦海裡。而這個新模式對香港而言同樣是個挑戰,雖然香港就業情況不錯,但許多人的收入卻難以維持生活水平,某些工作更可能於將來消失。
該模式在某些地方得到不同行業的領袖支持,因為他們認為打破傳統工作模式能改造社會。不過,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不用工作,想做些甚麼事情?這是當下人們都該發問的問題。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要深思生活、財富、工作等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