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幼會何家輝晉鐸十年

期數
3775
刊登日期
2016.06.24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26 日

慈幼會何家輝神父過去五年推動「慈幼會厄瑪奴耳輔導計劃」,為青少年提供輔導服務及心理治療,他說,服務提醒自己「要帶著基督大司祭的心,去關心受苦的青年」。

今年是何家輝神父晉鐸十周年, 他於六月二十四日,與他在同一天晉鐸的葉泰浩神父及薛井然神父在進教之佑堂舉行感恩祭。回想晉鐸時他送給信徒的感謝卡寫上「你們能飲我飲的爵嗎?」(谷十38 )他說:「天主冥冥中為我安排道路,透過輔導接觸及關懷青年——這些基督受苦的肢體⋯⋯正如教宗所言,要走出去,關心有需要的兄弟姊妹,更能實踐司鐸使命。」

何家輝神父於二○一一年在香港成立「慈幼會厄瑪奴耳輔導計劃」,服務十三至二十五歲有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青年,輔導團隊有神父、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大專心理學講師,過去曾處理逾六十宗個案。

神父觀察到,青少年求助動機低, 隱蔽青年問題嚴重,過去有家長發現子女的情緒問題遂致電求助,惟青年拒絕接受輔導,令好些個案難以跟進;亦有接受協助的青年明顯已出現精神分裂或躁鬱等症狀,「只以面談的輔導服務難以幫助他們,惟有建議即時入院治療」。

何神父過去十年先後完成青年輔導碩士、教育文憑、認知治療文憑、輔導及心理學系臨床督導導師課程,以及精神健康文憑。

他說,融合教育制度下,主流學校亦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專注力失調的學生,其輔導專業有助他察覺學生的行為問題,繼而找出適切方法幫助他們。他又指,現今孩童面對學業及複雜的家庭問題,「當難以處理問題時,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及早預防可以幫助受苦青年」。

何神父表示,近期青年自殺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他說有輕生念頭的人,「正是最需要關心的一群」。過去他推動公眾預防教育,加強親職教育, 到堂區、學校主持精神健康及情緒治療講座,主要以信徒青少年、家長、主日學導師或善會成員為對象,讓他們學習與青少年溝通、協助青少年紓緩壓力、防止自殺,以及認識網絡成癮、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又為公教大專生舉行退省,以認知治療的導向協助青年建立自我及靈性身份。

他希望家長和導師多關心青年的情緒需要,當察覺青年有行為或情緒問題時應盡早求助,透過預防教育,「救得一個得一個」。

何神父稱曾有求助青年因有四個繼母,經常成為「人球」住在不同家庭, 居無定所、複雜的家庭生活令其情緒受困,「難以想像他所承受的事,對他的幫助亦有限;惟有希望透過輔導對話, 以基督的愛向他表達關心,鼓勵他多欣賞自己,從而提升其動力。」每宗個案的會面次數約六至八節,但最終求助者仍需要自己面對前路。

他形容這些身處困境的青年「是基督受苦的肢體」,「我慶幸透過輔導服務能接觸這些青年,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基督,希望他們能感受到天主的愛」。

晉鐸十年,何神父稍後亦將面對新轉變:他獲委派往澳門服務,厄瑪奴耳輔導計劃亦將暫停。(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