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戀戀銅鑼燒》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單元四:全球化
單元五:公共衛生
《戀戀銅鑼燒》( 港譯《甜味人間》) 導演河瀨直美:「人與人互相理解、彼此關懷的世界,就從這個故事開始。」銅鑼燒舖店長總是煮不出像樣的紅豆餡,直到樂天的老婦德江毛遂自薦擔任幫手,並煮出美味內餡,店裡的生意才逐漸好轉。然而此時不利於德江婆婆的傳言卻逐漸浮現……
尋找美味
小店「銅鑼燒」靜靜佇立於櫻花商店街一角,無人問津,店長千太郎張貼公告,誠徵糕點師傅。一位神秘的老婆婆德江前來應徵,本來千太郎看德江年紀既大,雙手也不甚靈活,並不把德江的請求放在心上。但當德江請千太郎試吃自己做的紅豆餡,竟然連千太郎也愛上了,他立刻聘請德江幫忙。店舖的生意愈來愈好,千太郎的心境也逐漸轉變。然而就在此時,關於德江婆婆黑暗過往的傳言卻逐漸浮現,勢利眼的店舖老闆娘甚至出言威脅必須辭退德江,陷入兩難的千太郎為了保護德江婆婆,沉寂已久的傷痛也悄悄甦醒……
用心製作
本片的中文片名《戀戀銅鑼燒》,翻譯得很差,捉不到重心,更令人以為是愛情片。反之, 另一譯名《甜味人間》,較有深度,但仍未能抓住重點。其實本片的日文原名「あん」,即是餡,內涵。紅豆餅的精華在於內餡,也在於心。店長千太郎每日在鐵板前煎餅,只是抱著「打份工」的心態, 加上老闆娘貪圖便宜,使用劣質的材料,紅豆餅的味道當然不好。相反,德江堅持要用真材實料,以真心、愛與尊重對待每樣食材。只要用心製作食物,當然會十分美味! 連不喜甜食的千太郎,也被俘虜, 而且茅塞頓開……
打破誤解與歧視
德江婆婆年少時患上「痲瘋病」,十四歲就被迫進入隔離機構,一輩子深受偏見歧視所苦。店長千太郎年少時誤入歧途,背負著前科犯陰影,渾渾噩噩度日。這次櫻花樹下的相遇,卻是豁然開朗, 原來蜷曲的雙手和纍纍的案底, 「痲瘋病人」和「少年犯」的稱號,都只是外表的東西罷了,最重要是人的真心!藉著兩人的共同語言──烹飪,開展真摯的交流,結果打破了誤解與歧視的高牆!不單填補了德江多年的遺憾,更改變了千太郎的未來……德江婆婆曾慨嘆:「我這個殘缺的生命,可以留下甚麼?」原來她視千太郎及中學生若菜如孫兒,用心教導他們製作紅豆餡,把自己的秘訣傾囊相授, 她給世界留下珍貴的東西,她的生命亦得以傳承下去……
如同天父滿懷慈悲
十九世紀,達彌爾神父前往夏威夷莫落凱島照顧痲瘋病人,一住十六年,直到感染痲瘋病去世為止。二十世紀,真福德蘭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照顧病弱垂死的人,特別是痲瘋病人,她更設立「垂死者之家」,讓病人有尊嚴地離世。
今年是慈悲禧年,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關心生活於社會最邊緣的人士。讓我們走到他們當中,支持他們, 使他們因我們的臨在、友誼、手足之情而感受到溫暖!
問題研習:
-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以貌取人,或戴著「有色眼鏡」待人?
- 慈悲禧年中,你可有實行慈悲善工?
教會指引
- 《慈悲面容──慈悲特殊禧年詔書》教宗方濟各(2015)
- 《天主教教理》人的尊嚴#1700- 1715;家庭#2197-2251;人的生命#2258-2269
延伸閱讀
書籍《戀戀銅鑼燒》作者:多利安助川,譯者:卓惠娟,台灣博識出版社
日語對白╱中文字幕╱11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