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言中真義活於行

期數
3673
刊登日期
2014.07.11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13 日

「你為甚麼用比喻對他們說話?」(瑪十三10)這是門徒們對主耶穌的提問,因為主耶穌所講的跟祂過往所說的不一樣。主耶穌教導群眾時,均以一種直接的方式,將要義解釋給群眾(瑪五至七章),但祂現在卻以另一種方式向群眾說話。因此,門徒才感到如此的驚訝!


為猶太人,比喻是一種隱秘的說話或故事,為能刺激思想。它亦會用來表達天主對腐敗以色列人所犯罪惡的判斷(撒下十二1—10;依五1—7)。但是,按瑪竇記載主耶穌所講的比喻是為那些對祂的宣講漠不關心的人(瑪十一)、及那些相反祂,並計劃殺害祂的法利塞人(瑪十二)。但主耶穌講比喻的目的是將天國奧秘的知識,揭示給那些對基督教導持開放態度的人。由於門徒就是這些接受主耶穌教導的人,因而他們的恩寵便會更加豐富:「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瑪十三12)。因為主耶穌說:「但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到」(瑪十三16)。這便是整個比喻的核心:看得見、聽得到。


但是,「看得見、聽得到」並不只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也就是要求「身體力行」。試想想:我們如何處理一些經驗?你可能會問:「為甚麼」?我們以為理智可以面對一切問題,但現實並非如此。你或許會以「我喜歡」來評估或衡量事情,但感覺亦未能完整地掌握情況!或許,我們沒有恆心,因而未能專注而看不見、也聽不到!因此,為能達到「看得見、聽得到」,便要全心的投入,不單用理智去了解、以情感去體會、還要以意志去堅持。若我們能「以心體心」,必能進入這恩寵的境況而獲得身、心、靈的進步:「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瑪十三23)。


主耶穌以「撒種的比喻」及其他七個比喻與法利塞人對質(瑪十二22—50),撒種者為猶太人並不陌生,因為有不少的猶太人都是務農的。此外,在舊約中,天主亦被描繪為一位撒種者:「我要為我把她種在這地上,我要愛憐羅魯阿瑪(不蒙愛憐者),我要對羅阿米(非我人民)說:『你是我的人民。』而她要說:『你是我的天主』。」(歐二25),而種子代表祂的聖言,並完成祂的使命,結出豐碩的果實:「從我口中發出的言語,不能空空地回到我這裏來:反之,它必實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依五五11)


在「撒種的比喻」中,撒種者就是主耶穌,種子就是祂的聖言,是祂所宣講天國的福音。不同的土壤代表不同人對聖言接受的程度。事實上,今日在教會內,我們也積極地鼓勵教友們閱讀、默想、默觀天主聖言,並透過生活實踐福音。但由於我們不同的成長背景、文化、性格喜好,我們對聖言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若我們不從一個整合的角度進入聖言的領域,我們也可能因為某些偏頗,而不能完全領悟聖言的真意。


好的種子需要好的土壤,才能使它們成長而結果實。因此,在人的成長上亦因應每個人的需要,而給予所需的照顧。但今日在人的培育上,卻忘記了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在生活的不同範疇上,均有某種規定的程式,使人的潛質得不到適當的發揮。在生活上,很多人亦未有能力有效地面對挑戰、克服困難、對錯謬的價值觀、及扭曲的意識形態感到無可奈何而隨波逐流!這些經驗便好像種子落在路旁、石頭地、荊棘中。但天主對人的召叫卻是獨特的:「因為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依四三1)。天主在愛內創造,並願意我們以愛回應祂的愛。正如那些撒在好地裏的種子,能在生活中發揮天主所賜與的恩寵、讓仁愛與美善作為生活的價值及意識形態、並以勇毅的精神邁步向前,活出生命的真、善、美。如此,我們必須以行動為信仰作證:讓我們走入人群中,為有需要的兄弟姊妹服務,重拾人性的尊嚴,在彼此的互愛中共建天國於人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