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

期數
3673
刊登日期
2014.07.1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13 日

陳日君樞機今年慶祝教學金禧,本報為他做訪問,請他分享五十年一路走來的美好回憶。


教學路上,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從不以「教授」自居,卻指自己宛如「小販」,「賣」神學、哲學知識給有需要的人:「但我只會賣『真貨』,教書所抱持的態度是絕不會教自己不明白的事,要了解後再讓其他人明白。」五十年間,他一直認真不懈地將所知所識傳授給學生。


陳樞機一九六四年意大利修畢哲學博士後回港即任教於長洲慈幼會哲學院;七一年開始在聖神修院教學至今;八六至八九年在香港仔工業學校任院長;而八四年到內地教書的申請終在八九年獲批,他遂於八九至九六年間,每年一半時間於上海、武漢、西安及瀋陽等多間修院任教。


在澳門慈幼中學及香港仔工業學校教書兼照顧寄宿生時,他表示最能實踐慈幼會的預防教育法──會祖鮑思高把教育團體塑造成充滿關愛的家,以宗教信仰來薰陶青少年品格,以仁愛去打動他們的心:「與學生的整個生活方式就是培育,在寄宿部可以教他們人生道理。」


而七年在大陸教書的日子,他忙碌辛苦,卻很快樂。「每年六個月在聖神修院教書,六個月在中國四個地方各教一個半月。」當時內地聖召旺盛,單是上海修院已有一百二十多人;他又可以探望姐姐、姐夫,享受姐姐的巧手廚藝。


內地教書經驗更讓陳日君了解到當地教會情況,儘管看到很多問題,但七年裡他不批評,默默盡好教書職責,「我很珍惜,不會放棄教授內地修生的寶貴機會。」他認為,修院培育是撒種的地方,應讓進來的人先認識修會理念及工作。「那時我不急於吸引聖召,認為聖召需要謹慎辨別。」


五十年教書,為他賺得「老虎」與「媽咪」兩個暱稱──他雖慈愛,與學生打成一片,但紀律方面從不鬆懈,會嚴肅訓話、會責罰犯錯學生。他憶述:「長洲教書時,一個小朋友於碼頭向我親切揮手招呼:『老虎!』他媽媽忙在旁喝止,學生竟回應:『不怕,紙老虎來的。』」「老虎」慈祥一面早為小朋友識穿,樞機亦為自己辯護:「有此別號真寃枉,我本來屬羊嘛!」


而在修院任訓導主任時,傳授道理外亦要兼顧修生的起居。當有修生病倒,陳神父會為他們調製一種混有紅酒、蜜糖和雞蛋的意大利飲料補充體力,其細心照料令不少學生把他視為母親,「媽咪」稱號不脛而走。


斐林豐神父正是其中一名學生,他曾在訪問中闡釋樞機對每個人的情──當時斐在港修讀神學,未能返意大利探望父母,時任院長的陳日君趁到意國開會,輾轉坐火車、巴士加步行到鄉郊代他探望務農的兩老,斐神父說:「只要有可能找到,我相信他會探望每位會士的家人。」


二○○九年退下香港教區主教一職後,陳樞機曾計劃遠走肯雅奈羅比(Nairobi)教書,為五十位神學生服務;惟當地教會要求他最少留半年,未能拋下香港教學工作及教會事務的他只得擱置計劃。


但他始終牽掛教育資源缺乏的教會,曾到柬埔寨講學兩星期,亦痛心當地切切實實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教育被消滅,聖堂被剷平……甚麼文化也不要,不准讀書,所有人要耕田。」柬國只剩下很少神職人員及修道人,學生曾被禁上學讀書,要成為修生惟有靠自修通過考試。


今年學習年,樞機已主持有關梵二前後的禮儀培育課程及介紹兩封聖教宗講座。他亦正籌劃七月十九日(七十年前修會畢少懷神父在這日子收留陳日君入備修院)宴請五十年來教過的學生,並打算撰寫一本連老人家也看得懂、有關「形上學」的書,「鮑思高神父也曾給母親寫道理,他說,若不能讓母親讀懂,即表示內容不夠淺白」。


回顧過去半世紀教學,儘管客觀條件如教書人手不足,令他未能有時間作更深入、專門的學術研究,但熱愛教書的樞機從沒有遺憾,更秉承著鮑聖「為你們,我活著」的訓誨,奉獻所有時間、才能予青年人。他說:「每件事我也盡力去做,故良心平安。」(鄒)

 


 

教學生涯 趣事不絕

  • 初時長洲慈幼會修院以拉丁文教授哲學,陳日君樞機應付裕如;後來課堂轉用他較蹇腳的英文,終於弄出笑話。他回憶:「講書時班上有人嘈吵,我本想說:不要以為我會『心軟』(Tender Heart) 不責備,豈知說了不要以為我是『甜心』(Sweet Heart)。」「甜心」一出,惹來哄堂大笑。
  • 負責照顧寄宿生時,陳樞機巡房發現有學生失眠,遂給他牛奶以助入睡,豈料事件通傳整個寄宿部;第二晚很多同學亦告「失眠」,樞機識穿詐計,停止派發牛奶。
  • 以前學生玩的是不花錢的娛樂,如用紙團作球在室內打波,「寄宿部很多人,打波會分五、六隊,一個操場內會同時多個波一齊打,故要認清各自的球」。在如此危險混亂場面下卻從沒有意外發生,樞機笑說:「我們的護守天使很忙碌!」
  • 在上海修院教書,為了解學生進度,他自言做過一件「蠢」事:「要學生交筆記給我看,原來他們很勤力,筆記很詳細!」樞機最終用上很多時間每份細閱,笑言很「後悔」。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