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會議談學校角色
(本報訊)在教院「學校教育與政治」圓桌論壇上,出席的家長、教師、學生、校長、學者代表等,共同探討學校的公民使命。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
談到培育學生發展全人成長與公民社會關係時,校長何滿添認為教材上應以持平的態度編寫,以及具多元角度,啟發學生認識公民使命,並為他們提供開放的討論空間。
本身任教通識科的何滿添指出,教學時不應有前設立場,「學生不會接受灌輸式或只有一個角度的教材。」他說,公民社會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學校是提升公民質素的場所,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可持不同的價值和意見,以達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
幼稚園教師陳歡怡
「零至六歲的小朋友也是公民,故公民使命也與幼稚園生息息相關。」陳歡怡說,作為教師應具有公民使命的素質,才能培育孩童學習公民責任。然而,教師有時因孩子年紀尚小,容易向孩童發出指令或權威的態度,「這階段的小孩已開始發展對事物的批判性和多角度思考,成人應給予小孩發聲空間,培養他們表達意見的習慣。」
學民思潮成員周庭
中六生周庭自中四加入學民思潮,她承認過去對政治冷感,也認為學生的職責只是努力讀書、升大學、找好工,直至國民教育事件發生後,她發現學生亦具社會公民的身份,便開始參與社運、批判社會時弊。她認為學生應有參與政治及關心時事的權利,希望學生的身份不要被社會定型。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陳惜姿
育有一子一女的陳惜姿以家長角度談公民使命時說,孩子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更是教育孩子學習民主、平等的重要平台。她指,面對現今日趨複雜的政治環境,期望教師教育學生了解當前不同的社會問題。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教育研究部主任張銳輝
張銳輝指出,普遍學生期望從教師身上學習如何成為理想公民,故此教師必須持守教育專業,以中肯、持平的不同觀點進行公民教育,同時為學生營造多元知識、開放及包容的課堂環境,提升校園的討論氣氛,讓學生在各種議題上有討論空間。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胡少偉博士
教育工作者胡少偉認同學校需要教育學生認識公民身份和責任,「學校可以在公民教育科,或在其他科目、課外活動,以及學生會等方式作公民教育。」
胡少偉指出,政府於一九九六年發出《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定義香港公民,指出公民發展,民主參與和其他政治價值給予外界參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