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談韓風】韓國的階級與尊卑文化

期數
3776
刊登日期
2016.07.01
作者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03 日

不要稱我為「老師」,叫我「清」就可以了。

學習韓語讓我發現語言學習的樂趣,是同時在認識一個民族的文化。當中最感困難的,也是韓語的一大特點,是跟不同輩份的人說話時,須用不同的語法,而這正反映著,或許也同時延續著韓國社會裡的階級意識和尊卑觀念。

結交韓國朋友時被問及年紀的話,請不用感尷尬,因為這只是為知道如何與你相處。大家一般會按年紀、輩份、職級、身份和關係的親密度等,決定使用敬語、謙讓語還是半語,聽說這在職場裡尤其嚴格。語言之外的社交禮儀如聚餐時,遞菜倒酒也因而先後有序,特別是當席上有長輩或上司時,他們不動筷的話,大家都不會膽敢開始進食。

跟Haja學校青年談起階級與尊卑,第一個跳出來的詞語是「作威作福」,就是自恃權力地位有優勢的人,向相對弱勢者作出各種不當行為,這情況不但在職場,據說在校園也不少。而軍隊可說是把階級及尊卑文化呈現得最極致的地方,在最近熱播的韓劇中可略知一二。但,請不要只看美化了的軍人故事,真實世界裡的軍隊生活充滿上級對下級的語言暴力,甚至身心的虐待。更可怕的,是韓國男士服兵役後,往往無意識地保持這種階級及尊卑觀念,甚至把暴力帶入家庭或工作空間。

另有青年分享了一個很值得深思的經驗。從成人口中她常聽見這樣的吩咐:「學生只要安靜地讀書就好了。」「學生不用關心政治。」大抵在成人眼中,帶著學生身份的青少年就是不懂事的一群,他們不大聆聽青少年的想法,而青少年也不期然地自覺沒資格表達個人見解,尤其關乎社會事務的。她去年入讀Haja後,才初次感受到原來是可以如此自由地學習、關心和討論政治社會問題。

Haja自創校以來,便很在意要打破根深蒂固的階級與尊卑界限,營造人人平等的氛圍。這裡並沒有「學生」和「老師」,有的是Jukdol(意指學習者)和Pandol(營造學習環境者)。大家入學的第一件事,是為自己起別名,有叫「宇宙」的,有叫「懷抱」的,也有的用喜愛的動漫角色名字。一般朋友間常用的「姐姐」、「哥」、「前輩」,以及一般學校裡常用的「老師」和「校長」等稱號,我在Haja都從未聽過,因為大家一律只會以別名相稱。這樣,不論年紀、性別、角色,以至種族,都在學習互相尊重,青年也可以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建議。我樂於聽到學生們直呼自己的名字,這使我很快跟他們變得親近。

近日與一位神父傾談,無獨有偶他堂區的青年團體在不久之前就開始了互相以別名相稱的習慣。改變並不須等待一個大制度的改革,改變可以隨時由一個小團體、一個簡單的行動開始,更重要的是由自身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