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醫院牧靈服務(上)
從前在精神科醫院工作,所有精神病患者的個案管理,強調跨專業合作,在團體中,除了精神科醫生外,還有精神科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醫務社工,還有醫院牧民工作者。
在醫療團隊中,精神科醫生擔任主導角色,病患者有不少機會接觸精神科護士,醫生會因應病患者的需要,轉介至團隊內其他成員跟進和治療。根據以往的經驗,醫生把精神病患者轉介至醫院牧民工作者的數目不多。
不是所有住院病患者,都知道醫院有牧民工作服務。在我從前工作的醫院,這服務分為天主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牧民工作服務,由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統籌,這委員會早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在本港大部份醫院設立牧靈部,培訓專業的靈性關顧工作者,為病患者及家屬提供專業的靈性關顧服務。
較少轉介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當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態不穩定時,未必能夠主動告訴醫生自己的信仰。其次,沒有信仰的醫生,未必主動了解病患者,也未必會深入探討他們在信仰和靈性上的需要。另外,在傳統的醫學訓練中,醫生主要專注於治療病患者的疾病,少有提及病患者的靈性需要。在非精神科的醫院內,有些病患者或家屬誤解轉介牧靈部等同找神父進行臨終傅油,即代表疾病十分嚴重和不可挽救,認為這種做法不吉利,可能令病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或減低生存意志。也有醫院職員或病患者以為牧靈部只向有天主教信仰的病患者提供服務,沒有信仰的便不能接受服務,這是錯誤的理解。
要善用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的服務,首先要認識其服務內容,以及糾正以往對牧靈工作者的誤解。另一方面,無論醫護人員有沒有信仰,也應認識這部門和其服務,在評估病患者時,可用少許時間詢問他們的信仰,也可看看沒有信仰的病患者,會否需要靈性關顧服務。
治療病患,不應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是「全人關顧」,除了病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外,也要留意他們的靈性需要。藥物治療有其效果,也有其限制,信仰可以是面對病患的一個支持,對天主的信德,可助病患者渡過困難和充滿挑戰的康復之路。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