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

期數
3776
刊登日期
2016.07.01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03 日

(本報特稿)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舉辦「有米樂土1+1」社區農耕體驗活動,讓青年認識粉嶺年長農民的耕作文化和智慧。

明愛配合龍躍頭村民的復耕工作,以「米」作為介入點,舉辦參觀及耕作體驗活動,在家庭和社區層面促進不同年紀的村民對話,讓青年加深認識社區。

農耕體驗帶出生活教育

明愛的社區農耕體驗活動成為青年與村內長者的溝通橋樑,而種稻米亦成為青年的「生活教育」課。

有村民藉著親子參與稻米種植,分享稻米成長過程。有落田經驗的家長擔任種米導師,講授由穀成米的階段,指導兒童如何在家裡照料禾苗。有家長期望參與親子稻米種植作身教,以鍛鍊子女照料禾苗,從耐性和汗水當中學懂珍惜。

龍躍頭曾為稻米產地

一九五○年以前,龍躍頭的五圍六村以農耕為生,不少農民主要種植稻米。耕作生活需要大量體力勞動,加上收成視乎環境氣候等不明確因素,農民磨鍊出堅靭存活和善用土地資源的精神。該村年長一輩慨嘆現今物質豐裕,欠缺機會讓年輕人辛勞歷練,體會糧食資源來得不易。

有見及此,上述農耕體驗活動希望從村民展現昔日的生活面貌,帶出農耕社會面對都市化的環境變遷,居民可藉此傳承地方文化。

其他村民談起種米意念時,才發覺稻米耕作原是鄉郊區不少六、七十年代的人的集體回憶,他們未必靠種米謀生,卻親身見過此處黃金稻田的最後畫面,或保留著鄉間分擔父母農務勞動的童年片段。

借復耕重構粉嶺農業史

曾經在龍躍頭種稻米的婆婆協助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作「微復耕」,更尋找稻田種米,把先前收割的,連同居民從家鄉搜集的穀種復耕。

在村內生活多年的吉叔十來歲時已在鄉間耕種,近十多年退下工作,與妻子阿英到此處定居。吉叔首次種禾稻,自行構思裝置水利系統。另一村民昌哥來港後一直找地耕田,後來到這裡開始耕作,他表示祖母昔日種稻米,他見證種米的過程,學懂珍惜和尊重糧食,「傳承老一輩的耕種,覺得自己也不失為她的子孫」。

剛過去的六月五日正值「芒種」節令,養在田間的禾穗日壯漸高,曾當米農的長輩指禾穗起成長形勢為「作育」,村民蓮婆婆說:「現在仍未打花長『禾胎』,離『生仔』尚早呢!」

中心與村民嘗試把村內薑花田少量的泥帶回中心試種,由於泥土色深帶黏性,薄薄的鋪在禾苗上,生長良好;亦有居民帶回家試種,插在栽盆、塑膠洗手盆、發泡膠箱等。

取得禾苗的登叔與妻子在家中放在栽盆種植,他倆昔日種稻米養活一家,他的妻子說:「希望孫仔、孫女回來探望我們兩老時,能夠見識到米是怎樣種出來,知道爺爺嫲嫲以前是這樣耕田種米起家。」

•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提供資料

 

 

 

 


社區農耕體驗

位處粉嶺鄉郊的龍躍頭,早期是鄧氏圍村、客家人與內地來港農民聚合並居之地。龍躍頭亦是第二條於新界設立的文物徑,甚具歷史價值。

這次農耕體驗計劃按照一年頭、晚兩造去種植稻米,現時頭造的禾稻已蒔田下穀,正待收成。該計劃將舉辦晚造耕作時令籌備活動,讓參加者體驗插秧、綠禾轉成金穗、收成的生長過程,並由長者和農民分享箇中苦樂。

晚造的農耕體驗於七月至十月進行,期間明愛於七月九日在明愛龍躍頭中心會址及農田舉辦活動,包括安排參加者到該村稻田參觀熟成禾穗和下造預備穀種的工序,並由村內長者講述昔日農耕生活,農民及具種米經驗的婦女交流種米經驗;參加者可在場嘗試混和泥土,感受秧苗下田,並可帶穀種回家,放在栽盆試種。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