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歧視,應由政府做起
早前連串「反蝗」行動,令社會關注是否涉及歧視。平機會早前剛發表《歧視條例檢討》諮詢文件,考慮改革種族歧視的保障範圍,在原有條例中加入「國籍、公民身份和香港居民身份或相關身份」等特徵。平機會主席周一嶽承認,現行的反歧視法例有不足之處,諮詢文件認為要為新移民及遊客提供較理想的法律保護,免受歧視,但文件卻遺漏了一批與港人有密切連繫的中港家庭。
首先,我們認為,平機會應將新移民和內地遊客分開處理。新移民與港人有親屬關係,是涉及家庭團聚的基本價值和人權。於二○○八年平機會制訂《反種族歧視條例》時,不少民間聲音已經提出要將新移民納入保障範圍的訴求,唯當年平機會雖承認新移民面對著社會歧視,但堅持他們與本地居民是同一種族,所以拒絕將新移民納入保障範圍。近年因著政府不同政策的失誤,導致急劇升溫的中港矛盾,中港家庭亦首當其衝,成為被中傷及歧視的對象。「蝗蟲」、「源頭減人」等不恰當言論充斥社會,目前的《種族歧視條例》不但無法制止這類中傷及歧視,而不合理的出入境政策和官員的官僚處理,往往使中港家庭更無助,更難在社會上立足。
以「港人內地配偶」為例,夫妻結婚後要輪候起碼四年,獲發單程證才能成為香港居民;「內地太太」在離婚或喪夫後,失去申請單程證來港定居的資格,但她們仍然要照顧在港子女;大批年老無依的父母,仍在苦候內地的子女來港團聚。在未成為香港居民之前,這群中港家庭成員來港是與家人團聚,或照顧親人,而不是購物。平機會如有誠意擴大歧視法的保障範圍,應首先考慮中港家庭的需要。包括建議港府與內地商討,積極改善出入境的制度,或酌情處理單親家庭的申請等。與此同時,政府在制訂房屋、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等政策時,全面落實「平等機會主流化」,以平等機會的基準來制訂政策,並持續分析政策的果效。
近月來一連串針對內地遊客的所謂「反蝗」行動,我們不會認同,認為是無意義而且不尊重遊客的行為。然而,港府自二○○三年起盲目發展旅遊業,遊客的數量不斷增加,令百物騰貴;連鎖店充斥市面,以致租金上升、通貨膨脹等問題,本地居民的生活受到實質的影響,這是當局急須正視的問題。否則即使強行立法,亦無法改變目前中港兩地人民的緊張關係。
諮詢文件發表後,有不少社會聲音憂慮文件可能會再次激化中港矛盾,或政府藉此轉移政制發展視線。究竟條例修訂會是原地踏步,或是歧視零容忍,就要視乎香港人如何守護公平、公義這些核心價值,而周一嶽主席有否足夠政治智慧及魄力去落實改革,亦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