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代】木人石心

期數
3674
刊登日期
2014.07.18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20 日

一位七歲非洲小女孩,自四歲起每天一大清晨到石礦場工作。一雙瘦骨嶙峋的小手費盡不少力氣挪動重甸甸的鎚子砸石,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長期置於塵埃環境中,容易導致肺病,砸石時濺起石碎會弄傷眼睛,碎石撞擊時發出響聲也會影響聽覺,不用說那雙手一定被鎚子誤中過,造成無數傷痕,而且薪酬微薄,女孩也沒有上學的機會。

在非洲,像那小女孩砸石維生的遭遇數以千計。孩子砸石崩崩作響的聲音,連木人石心的人都會被敲出心酸的感動。來自台灣的朱銘只讀過幾年書,現今成為舉世聞名的雕塑家,每天揮動斧子在木呀、石呀上面鑿個不停,所以朱氏最明白那些孩子砸石所帶來的身體傷害,可是他比小人兒幸福得多,至少不用為兩餐溫飽愁眉苦臉。

多年前,朱銘獲頒授名譽藝術博士學位,他說:「只要肯努力,醜小鴨也會變天鵝。」木人朱氏道出藝術家這份石心的信念,堅持理想,夢會成真。用鎚斧給木和石賦予生命,成為大師的「兒女」,他們常常扮演「太極」和「人間」的角色,引起國際注目,由於「兒女」數目眾多,大師要給他們找個好歸宿。

沒錯!朱銘的夢,就是為作品找一個「家」,這些「兒女」體積像真人一樣大,早期作品「鄉土系列」以農村為題材,作品融合鄉土和傳統文化。接著「太極系列」作品給朱銘走上成名之路,太極是寓意人與自然的結合,雕像的東方造型美感兼具,石層塊面不加修飾的刀法,更能顯出氣勢磅礡,朱銘作品在藝術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太極系列。

一九八○年代初期,受到美國的普普藝術影響,朱銘精雕細琢了「人間系列」作品,刻鏤出平凡市民的日常生活境況,人物造型有明確個性、有個人表情,作品塗上鮮艷顏色,讓「兒女」看起來更活潑、更可愛。為了使「兒女」有棲身之地,朱氏花了十二年時間走遍整個台灣,終在台北金山小鎮定居,創立「朱銘美術館」,夢成真了。

他的「兒女」身形氣勢壯闊,把他們置在朱銘美術館外的廣闊青草地上,有些佇立在小徑,有些坐在長椅,有些與風雲悠悠對話。現年七十六歲的朱銘,大可以安享晚年,不用操作,但仍堅持每天手握電鋸和鎚子,鏗鏗鑿鑿,把「兒女」成材,勇於大膽嘗試在木、石、陶土、不銹鋼、青銅、海綿翻銅等多方面媒材不停地創新,木作的人、石造的心,是形容一個人意志堅定,任何事物皆不足以動其心,即使受到誘惑都不動心,朱銘做到了。

非洲小女孩必須靠砸石粗活工作才能養活一家,真的難以想像小小年紀要挪盡力氣鑿壁砸石是甚麼滋味?相信只有朱銘才明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