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辭】強權推驗毒 民意被扭曲

期數
3675
刊登日期
2014.07.25
作者
鍾炳霖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27 日

禁毒常務委員會於七月二日發表「驗毒助康復計劃」首輪公眾諮詢報告,在諮詢過程中,縱使二千七百九十

一份意見書中有五成六表明反對強制驗毒,而反對者當中包括人權組織、醫學界、法律界和社工界等對濫藥有認識的專業人士,委員會仍決定輸打贏要,在今年二月委託港大民調進行與其說是民調,不如說是推銷該計劃的調查,結果九成一受訪者支持該計劃,而禁毒常務委員會便據此作出驗毒計劃廣受公眾支持的結論。

說該調查相類推銷,乃因調查只將計劃內容照本宣科,計劃各方面備受批評質疑的論點卻未在調查問卷中提問,加上五成二的受訪者在此前從未聽過該計劃;另外受訪者多為普羅市民,接近六成五為中五程度以下,當中三成七更為中三程度以下,須知「驗毒助康復計劃」實牽涉很多專業判斷及考慮,針對這班對濫藥行為及防毒以至治療均認識不足的受訪者,卻施以一面倒唱好的問題,實已到了不道德的愚民地步。

例如,問卷只指出執法人員在怎樣怎樣的情況下才會強制受懷疑者驗毒,受訪者會容易接受這樣的推銷,但問卷卻未有提及各方專業人士要求該計劃交出如何杜絕執法人員濫權作弊的機制而不果的事實。此外,計劃可能增加隱蔽濫藥者,窒礙他們接受輔導的機會,這方面更是隻字不提。

其實「驗毒助康復計劃」中的驗毒手法,在輔導戒毒者的服務中一向取決於現實情況,以配合輔導手法去應用。以往輔導員使用驗毒手法,目的在於警惕及增強受助者對濫藥害處的認知,從而接受並加強與精神科醫生合作,緩減藥癮。但「驗毒助康復計劃」的弊端在於將執法司法程序引入驗毒過程中,破壞輔導員與接受服務者的互信,更激化家庭之間的衝突。

根據諮詢文件裡「考慮『驗毒助康復計劃』的理據」指出,吸毒人數有所下降,既是如此,為甚麼要實施驗毒計劃?筆者一直覺得其對應手法與提供的理據文不對題。諮詢文件歸納出的數點理據,不外是濫藥者毒齡長和市面上容易獲得毒品等等。

毒齡長很容易被理解為及早界定濫藥者,以縮短濫藥期的理據,但這其實應該歸咎於資源不足的問題。筆者以前在這欄曾提過戒毒過程起跌,鮮有一蹴而就;此外須知濫藥輔導,必須依靠精神科醫生的配合。據今年六月二十五日立法會就醫院管理局精神科服務議員提問揭露,政府精神科醫生與精神病人的比例為一比五百八十三人!過去五年間,全職精神科醫生流失率介乎二至五個百分比。這會否是毒齡長的其中原因?是否加強精神科及社工服務才是正路?

至於市面上容易獲得毒品而導致濫藥氾濫,驗毒計劃在解決這源頭問題上更起不了任何作用。

當局不惜扭曲民意強推「驗毒助康復計劃」已非孤立事件,它顯示了現在梁振英政府的特質:君臨天下強屈民意以遂己之欲。「校園驗毒」失敗後,強推「驗毒助康復計劃」,鍥而不捨,究其原因,實可追溯至梁振英未選特首前,他當時已大力鼓吹校園驗毒。至上場後,校園驗毒重創,但梁振英豈肯向前任曾蔭權示弱,遂咬著「驗毒助康復計劃」不放。如非這樣逞強,豈能贏得張德江一句「敢擔當」的嘉許?豈能為連任增加注碼?

從推新界東北新發展,將出賣邊界偏益地產富豪包裝成為解決房屋問題,從政改以一人一票選特首口號掩蓋篩選的假局,再看「驗毒助康復計劃」,其中強行扭曲民意的手法,不是熟口熟面嗎?的確是「敢擔當」!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