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放假≠休息

期數
3675
刊登日期
2014.07.25
作者
麥婉琡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27 日

香港大部份人都有年假,有些人年假比較長,有些則比較短,普通是一個星期至三星期不等。然而很多人在年初的時候已開始計劃甚麼時間向公司申請年假。有部份在職母親在申請放假時最重要是配合子女的考試期,為方便協助子女溫習功課以應付考試,她們比子女還緊張。中等及中上家庭的人就會考慮今年去那個國家渡假⋯⋯自由行?跟團?與那個朋友一起去?等等⋯⋯所以整年的賺錢、儲錢的計劃就為了這次旅行外遊;終於,放下工作擔子,由假期開始去到假期差不多完結,名為休息,但最後帶着比工作更疲累的身軀回到香港繼續拚搏,為賺取下一次外遊的經費。也有因為子女讀名校,每次長假期後,同校學生都會來一個外遊大比拼,同學之間會彼此炫耀……我去了法國,你去了美國,他去了加拿大,連那些去了星、馬、泰等亞洲國家的學生們都不敢出聲,感到自慚形穢。

這是放假的意義嗎?世界各國每年都會給不同工作、不同階層的工作人員及學生一段比較長的假期,用意是全年工作太辛苦,要有一段時間停下來。我覺得假期是提醒我們工作固然重要,但我們也要尊重身體的需要,讓身、心、靈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太長,太疲累的遠遊使人更疲累,不如不去;安坐家中,多休息,以補充每天睡眠的不足。平日每天趕來趕去,早出晚歸,很容易忽略了家中的成員:包括身邊的配偶、自己的子女、年長的父母、或有病的親戚等,這正是為彌補彼此間關係的時刻,我們有沒有好好利用這假期呢?雖然看似一家外遊是可以彼此溝通,但可能只是一家三或四口溝通,有沒有關顧家中的長者呢?有些青年,雖然是跟着家庭去外遊,但每時每刻都手機不離手,為的是與香港的朋友,甚或在世界另一角落旅遊中的朋友,互通消息,互通相片,互通食物,來一個「讚」!另一方面,我們長年精神緊張地工作,是沒有時間去補充我們的知識及靈性的培育。是否可以利用假期多看點書,特別是信仰上的及靈修性的書籍,並培育子女看不同種類的書的習慣,不只是看學術性的、或為工作需要的、或甚至只為升職而閱讀的書!

作為一個基督徒,假期是否可以好好做一個避靜,反省整年的信仰,定下下一年的目標,並加深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全年都因工作太繁忙而早就將天主擱置一旁了,因為我們這位摯友等了我們很久了。我認識一個家庭,子女還小的時候,他們總會在假期中帶他們到一些本地的營舍,一家人相聚在一起,游游水,行行山,晚間則用來分享自己的理想、感受、信仰等。到子女年紀大一些,就會去去澳門,去去內地一些短程的旅行,也只是自己一家人,不會跟團,為的是多休息,多分享。不是他們經濟不許可,他們父母認為假期的目的是休息、相聚,這樣已能達到目的;另一方面,他們讓子女不要因為遠遊而加以炫耀,想子女踏踏實實地做人,更可將一部份金錢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種基督徒的價值觀又有多少人會去堅持呢?雖然暑假已開始了兩個多星期,今年早已計劃好了,又是否可以在計劃以外多加一些關懷別人及關懷自己靈修的節目,而明年再決心重新再訂一個全新而有意義的假期呢?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溫國光和黃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