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戰俘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八十年代,英國某小鎮,退役軍人艾力在火車上邂逅柏蒂,雙方一見鍾情。婚後柏蒂察覺艾力性情大變,經常發獃,沉默不語。柏蒂聯絡艾力的好朋友勳萊,知道丈夫原來念念不忘戰俘的恐怖經歷。其後,艾力得悉當年向自己施虐的日本憲兵長瀨仍然在生,並且擔任戰爭博物館導賞員,決定前往找他算帳……
影片真有其事,根據當事人所寫的回憶錄拍攝而成。男主角的可怕經歷像夢魘般纏繞他,唯有鼓起勇氣坦然面對過往一切,才可以解開心結。影片展示戰爭造成的人命傷亡及帶來深遠的影響,強調和平的重要,充滿反戰思想。男主角與眾隊友成為日軍戰俘,在生與死僅僅懸於一線的大時代下,仍舊無畏無懼,不欲連累隊友而勇敢承擔責任,即使招致日軍毒打亦毫無怨言,咬緊牙關捱過去。
當年男主角遭日軍單獨送到另一地方拷問用刑,從沒向任何人透露箇中情形。數十年後,竟發現當年施虐的日軍逃過軍事審訊之餘,更改頭換面變成善良的平民,為此感到非常憤怒,決定跟他對質,並報復當年的屈辱。的確,我們應否向他人進行報復?《天主教教理》亦有談及:「在山中聖訓裡,基督提醒『不可殺人』的禁令,接著又禁止發怒,仇恨和報復」(參看第2262條)。
在天主教的社會訓導,公義(義德)是德行的樞紐,是倫理的德行,使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奠定人際關係中的和諧,促進人類之間的平等和公益,思想正直,處事不偏不倚(《天主教教理》第1805 – 1808條)。
男主角艾力與日本人長瀨對質的一幕可以說是本片的高潮,將兩者的衝突和矛盾推向最高峰,人物之間的張力令人透不過氣。兩人將積壓在心底已久的說話及憤怒完成爆發出來,原來不單是受害人,施虐者同樣受到歉疚和羞愧折磨,希望盡一切努力贖罪,以求達至心靈平安。影片談及寬恕、仇恨、報復、懺悔、修和、平安、贖罪等題材,非常適合用作倫理道德的討論課題。
本片於二〇一三年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贏得天主教文化獎(SIGNIS Award)。
討論問題:
- 假如你是劇中的艾力,你會否前往找長瀨?為甚麼?
- 你曾否試過犯錯而得罪別人?你當時有甚麼感覺?
- 假如別人得罪了你,你願意原諒對方嗎?為甚麼?
- 當你遇到難題或心事,你通常向誰傾訴?為甚麼?
- 你認為「公義」的定義是甚麼?當遇上不公義事情,我們應否對抗?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