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默觀

期數
3675
刊登日期
2014.07.25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27 日

如果你熟悉近兩個世紀西方文化的皇皇巨著,一定感受到箇中常有種那個時代的學人自詡的歷史感。那時候,大多數走在學術和藝術前沿的人都相信,人生不過是歷史洪流裡的一葉孤舟,歷史自有其鐵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英雄能做時勢,不過因他順應了潮流而成為歷史的工具。任何人的意向即使最偉大無倫,最可歌可泣,當他失去了歷史潮流的祝福時,不過是個可憐的過客,因此,個人的感情、好惡是微不足道的。黑格爾和馬克思們的書當然充滿這味況,連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也不住地把情節停下來,連篇累牘地大書特書這「一元史觀」。甚至連音樂也不例外,華格納的整部《指環》和白遼士的《特洛伊人》都沉溺在這感慨裡……我猜,直到如今,許多在正統文化裡泡浸過的人,都很自然地把有無這種氣味當成一本書、一部戲、一首音樂是否有深度的標尺。

相對於以往只把歷史看作帝王將相的功業叠篇,或場場塲宮闕權力遊戲,這想法無疑是一大進步。但要在人的歷史裡找出一條鐵律,無非是把達爾文進化論的「龍門」,從生物學移到社會研究上來,人可不是動植物,是不能作此類比的。二十世紀某些人拿數以億計的生命來作的實驗,證實了這猜想的虛妄。而上世紀更詡實的史學和人類學研究讓我們知道,每群人,即使在最原始的聚合裡,其實都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後來的典章制度,不過是這些選擇的層累,雞生蛋蛋生雞互為因果。而每個族群在任何時空其實都可有不同選擇,說歷史有鐵律的無疑常是人文研究的勢利鬼,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過是說凡事的現狀都有充足理由,但只要人耳聰目明,遲早有一天,凡是合理的都該存在,這可是同一命題可演繹出的另一個結果啊。

西學東漸以來,國人愛奢談科學,尤其愛奢談社會科學,卻只識十九世紀的皮毛,到如今該告一段落了吧?若按較中肯的史觀,任何年月,環境都在變,不同的力量會不斷產生,彼此消長,慢慢地,局面便為之改觀,但不一定是大變革,而是不斷地分化和不斷地綜合,生出新的環境。至於這新局面積聚在一起會如何發展,一切都言之尚早,也不可預料。上兩個世紀的學人愛嗅到一些可能性便發明出一些「規律」,如今,聰明人才不會再蹈覆轍,只會靜觀其變。在不斷的變化的環境裡,幹實務的人會見步行步,默觀者的角色便是來一些較縱深的考察,提出一些看法或猜想,並把自家的看法和經過濾組織過的材料提供出來,方便其他關注的人,如此而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