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歷史留下來的頭緒

期數
3679
刊登日期
2014.08.22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8 月 24 日

今天的香港,社會被撕裂、價值扭曲,面對政改困局,香港人更躁動難安,怎樣靜下來思考,似乎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就讓我們由香港前途的歷史中找頭緒。

一九四九年,共產黨解放大陸,但解放軍始終沒有越過深圳河,決定留香港在英國人手裡, 那是基於「長期打算、充份利用」的政策,中共要靠香港,擔當外匯、情報和革命基地的角色。雖然不收回,但周恩來却定下「白螞蟻政策」, 要滲透香港,像白螞蟻般,把樹蛀透,外表却看不出。共產黨對香港,就是「為我所用」的。

到了一九七九年,麥理浩訪京,香港前途被擺上議事日程,鄧小平決定收回香港。幾經轉折,香港前途問題進入談判階段,中方却不容許「三脚凳」。英方提出三個條約有效論,不果,再提主權換治權,之後再提出中英聯合聲明要寫得愈詳細愈好,並要在基本法頒布之後,才完成主權移交的法律程序,但這些要求最後全退讓了,而香港人全不知情,亦無法參與談判。撫今追昔,香港人能掌握多少? 

到中英聯合聲明落實,當中「行政長官由協商或選舉產生」,英方的解密檔案告訴我們,原來「協商」二字,是英方用來換取中方同意,在附件一寫明「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行政機關對立法機關負責」,英國人認為,一個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才是落實香港自治的關鍵。中方亦不遑多讓,在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一句,英文版「ELECTION」後面加了一個「S」,即是可以用不同方式選舉。這些歷史細節告訴大家,民主選舉才是真實的保證,而中方對選舉亦從來顧忌。

另一個歷史細節,就是在香港的駐軍問題,當年任職文匯報的程翔這樣說︰「整個中英談判令我最失望的就是鄧小平出爾反爾,推翻承諾,就是香港不駐軍」。前港澳辦主任廖承志曾說過︰北京只需香港「換旗換督,不駐一兵一卒」,英方解封的機密文件亦顯示,趙紫陽曾說過中國有權在港駐軍, 但解放軍不一定要在香港回歸當天便進駐。但最後鄧小平改變主意,要駐軍。領導人的個人意志,總勝過白紙黑字。

到了八九六四,又是一個歷史的大轉折,英國對華政策轉趨強硬,香港人對中共失去本來就不多的信任,而中共對香港亦多了一份猜疑,結果一切往左轉。有人說,要是沒有六四,香港政制安排就有直通車,也有人說,彭定康來了,為香港帶來民主。歷史不可能有如果,大家對彭定康的評價也不一,但無論如何,在一個極權國度,爭取民主都是崎嶇的。

一國兩制走到今天,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有沒有變?掌權者說從來沒變,只是一直沒說清楚,變還是沒變?當年中英兩國簽下的莊嚴承諾,今天有否兌現?八十年代以來,香港人一直爭取民主,但身處兩國夾縫,香港人的位置在哪裡?

最近,政府宣傳政改,叫香港人「袋住先」,究竟要袋的是甚麼?袋了後,以後再給香港人的是甚麼?今時今日,我們該用甚麼態度面對這場博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