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夏日別中暑(上)

期數
3679
刊登日期
2014.08.22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8 月 24 日

今年香港的夏天,似乎來得特別早,每年六月天氣開始轉熱,七至八月學生放暑假時,天氣已經變得十分熱,不少人已開始在週末到沙灘,或是一群人相約前往遊船河,在烈日高溫下享受日光浴, 也有些跳進海水暢泳降溫,以及參加各式各樣的水上活動。

天氣太冷時, 容易出現不同的身體問題, 老年人是其中最易受影響的,政府會因應室外溫度而開設臨時避寒中心給露宿者或其他有需要人士容身。其實,天氣太熱時, 亦有機會影響身體,嚴重時更可能會中暑,甚至致命。今年七月尾,新聞報導日本受到熱浪影響,全國大部份地方持續超過三十五度高溫,其中一週內有八千六百人中暑,十五人死亡。因此大家也要懂得在天氣太熱的時候避暑,以免發生危險。

熱浪(Heat wave)的定義,是三天或以上氣溫持續高於攝氏三十二點二度。全球暖化現象使昔日溫帶氣候的地方出現熱浪氣候,導致跟天氣有關的炎熱致死之數字上升。

過高熱(Hyperthermia)是核心體溫上升高於下丘腦設定點(Hypothalamic set point)的總稱, 這是由於身體的散熱機制不堪重負的結果。一般來說,在高溫環境中,要維持核心體溫於攝氏三十七度,需要透過外周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至表面、汗水蒸發、炎性細胞因子的控制和熱休克蛋白的刺激,當這些機制出現問題時,便可能出現過高熱的情況。

過高熱發生於一連串不同程度與熱相關的情況中,這包括熱應激、熱衰竭、中暑、多器官功能障礙和死亡。熱應激(Heat stress)是指在炎熱的環境中,出現輕度不適、疲勞、抽筋,或可能出現暈厥。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是指體溫介乎攝氏三十七度以上和四十度以下,特徵包括水和鹽耗竭的輕微至中度病態。中暑(Heat stroke)是一種全身炎症反應,核心體溫高於攝氏四十點六度,會出現精神狀態改變,例如精神錯亂、焦慮、躁動、行為怪異、幻覺、協調失去、癲癇發作,甚至昏迷,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礙,如腦損傷、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腸管損傷、肝功能衰竭、胰腺炎、急性腎功能衰竭、血小板減少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以上幾種過高熱的情況中,中暑是唯一的緊急醫療事情,假如出現這種情況,應該立即求醫,盡快接受治療。(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