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青節香港教區派遣禮

期數
3778
刊登日期
2016.07.15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17 日

第三十一屆普世青年節七月二十六日在波蘭揭幕,香港教區七月十日在主教座堂舉行派遣禮感恩祭,由湯漢樞機講道,以下是講道辭全文:

 

敬愛的夏主教、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主席甘神父及委員、各位神父、執事、修女和嘉賓、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剛才所聆聽的福音,採自《路加福音》第十章25至37節,它很配合慈悲禧年主題,亦與即將舉行的第三十一屆普世青年節主題互相呼應。福音所載的撒瑪黎雅人對待路旁一位受傷猶太人的愛心行為、態度及胸襟,確可作為基督徒的典範。讓我逐點向各位介紹。

第一點,這位外方的撒瑪黎雅人的愛心行為指出:在基督徒眼中,愛就是「給予」,即是將自己的思想、身體、生命都拿出來給予別人。法國大文豪莫泊三(Guy de Maupassant)說,當兩個人相愛的時候,沒有一種更重要和更快樂的東西可與比擬,那就是給予,或將所有的都拿出來交付。就是這種愛心,推動了撒瑪黎雅人替被強盜打得半死的異鄉客敷藥紮傷,扶他上自己的牲口,並帶他到客店休養,且取出兩個銀錢交予店主。

第二點,這段聖經故意不記載撒瑪黎雅人的姓名,是要教導我們要作一位無名的善心人。世間上有名英雄都已得到了他們的榮耀和酬報,而寂寂無聞的善心人,世人不認識他,沒有人讚賞他,但他的所作所為,天父卻清楚看見,且獲得天父的賞識和歡心。這該是基督徒行善的態度。

第三點,撒瑪黎雅人和受傷的猶太人,本是不同的種族,長久以來互相排斥,但《路加福音》中的這位撒瑪黎雅人卻化除種族成見,在愛心的推動下,懷有對待異族傷者正如對待兄弟姊妹般的胸襟。這點亦教導我們:真愛是沒有時間限制、沒有種族階級限制、沒有國界文化語言限制的。連仇人也需要愛。這種胸襟正兌現了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三章8節所說:「愛永存不朽、永無止息」的教導。

眾所週知,今年慈悲禧年的主題是「如同天父滿懷慈悲」(參路六36)。教宗方濟各在他所撰寫的禱文中指出:「主耶穌基督是不可見的天父可見的面容,彰顯天主寬恕和慈悲的力量。」教宗鼓勵我們效法耶穌的愛人言行,多踐行神形哀矜。透過踐行慈悲禧年的主題及相關的建議,福音中所介紹的撒瑪黎雅人的那份慈善愛心便能具體地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

無獨有偶,在夏主教所領導的慈悲禧年專責小組策劃下,由一班年青的藝術工作者所繪畫的十四幅神形哀矜畫像,懸掛在從堅道步行上主教座堂的樓梯旁,這條「慈悲之路」已於上周六舉行了祝福禮,歡迎大家參觀,多作默想祈禱。

此外,慈悲禧年的其他活動一浪接一浪,今年第三十一屆普世青年節即將於七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一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我們的教宗方濟各亦將出席。這次普世青年節的主題採自《瑪竇福音》第五章7節:「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即真福八端的第五端。這個世青主題,正可再進一步把今天福音中的撒瑪黎雅人慈悲精神與慈悲禧年主題發揚光大,指出慈悲對別人對自己都有益處,真可謂「施比受,更有福」。

因此,面對今日即將出發參加普世青年節的年青兄弟姊妹,我希望以三個真人真事的例子鼓勵大家。

很多年前,有一位基督徒,一天,他在西藏高原山道行走,同行的還有一位朋友,兩人在高山深處,忽然天氣變了,他們知道必須趕快在黃昏以前回到旅舍住宿,否則必給風雪冷斃。於是兩人急急在風雪凜冽下趕路,忽然聽見一陣痛苦呻吟之聲,原來有一位過路人在懸崖跌下重傷,不能走動,他的朋友見了長嘆一聲說:「我們現在要急於趕路,顧不得他了。」說完,便急步前跑。但這位基督徒動了愛人如己之念,明知去救人會誤了時候,有冷斃的危險,但他仍然跑下懸崖,把傷者負在背上,一路攀山掙扎上路。當他幾經辛苦後,看見遠處旅舍的燈火時,腳下忽然絆著一件東西,幾乎把他絆倒,他定睛一看,原來是趕路的友人,因風雪交加已凍斃在路旁了。而這位背負起傷者的基督徒竟然逃過了同一的可怕命運,原來是因為他背負起傷者,兩人身體緊靠,而且很吃力的走動,使他身體發熱,不致凍僵。他因救人而救了自己,也因愛人反獲得意外的平安,這豈不是「施比受,更有福」的見証嗎?

根據多年前的報章記載,在羅馬尼亞,有一名兩歲女童在玩耍時掉入乾涸的水井中;由於井口太窄,一般成年人根本無法爬進去救人;幸好,一位身形極瘦削的十八歲少女,由電視廣播得知此事,請纓倒吊自己下井救人,在救援人員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童平安地抱出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位救人英雄原來身患腎病,但家境清貧而無法負擔手術費,於是大眾紛紛捐錢相助,而醫生也免費為她進行了手術。結果,一次義舉,救了兩個人的性命。這故事說明了愛的連鎖作用,也應驗了「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多年前天亞社的報導提到,印度南部有一間教會辦的痳瘋病人康復中心「善心村」,住有不少正在接受治療的青年病人,他們因為自己未能融入主流社會,而對生活現狀感到很不開心。但在南亞大海嘯發生之後,他們跑到海邊協助救人及埋葬死者;他們由於能操泰米爾語而能有力地協助分發救援物資和安慰受苦的兒童,這些康復中心的青年頓時重拾了尊嚴和自信,也得到了人們的愛和接納。

上述三個故事確實應驗了耶穌的教訓:「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最後,我借用法國一位神父所寫的一首有關「愛」的小詩與大家共勉:

「只是一個微笑,不值一分錢,但在黑夜中,好像晨曦,使人感到生命的價值。

只是一句溫柔的話,但它安撫了人間的痛苦,振奮了破碎的心靈。

只是助人的一隻手,看似沒有多大力量,但它緊握著他人時,是溫暖的,能使灰心的弟兄姊妹重新振作,奮勉向上。」

祝願你們世青之旅,在慈悲聖母瑪利亞及聖若望保祿二世的福佑下,神形獲益,碩果豐收,既啟發自己也照亮他人的人生!

 

廣告